科普谷

位置:首頁 > 節日慶典 > 萬年曆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即將消失的傳統習俗

萬年曆2.64W

導語:我國的端午節歷史悠久,長達千年的時光中,除了眾所周知的吃粽子划龍舟,不同的地區演化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端午節習俗。那麼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去看看形式多樣的端午節傳統習俗,那些端午節即將消失的傳統習俗也值得我們去好好了解一下。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即將消失的傳統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即將消失的傳統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即龍舟競渡,南北朝以後,賽龍舟的習俗廣泛傳播,明清兩代,宮廷中端午有龍舟表演。清代自順治、康熙起,每年端午,都要在西苑舉行龍舟大賽。及至現在,賽龍舟成為端午節的重要活動,在我國普遍流行,特別是南方各省,在廣東、台灣等地被稱之為“扒龍船”,四川合川一帶則叫“搶江”,《事物原始》有記載:“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譁(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起於勾踐,蓋憫子青之忠作”。清代詩人邵長衡有“五月青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歎。

在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會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而廣東龍舟,需在端午前從水下起出,只有祭過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方可安上龍頭、龍尾,準備競渡。

 吃粽子

端午節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舊時有一首廣為流傳的描寫端午節的民謠,“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古往今來。我國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端午節吃粽子也都是一樣的。如今的棕子花樣繁多,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吃粽子的風俗,在中國千百年來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即將消失的傳統習俗 第2張

端午節的習俗

懸艾和菖蒲

在端午節當日,人們通常會把艾、榕、營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葛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户,皆以卻鬼”。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民間也有傳説艾草可以避邪。像宗*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户上,可攘毒氣。”甚至在曲阜、鄒縣一帶有諺語説:“門口不插艾,死了變個大鼈蓋。”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主題是驅瘟,用艾虎和菖蒲劍把瘟神驅人陰曹地府。同時也形象地表現了端午節家家家户户懸艾和菖蒲的習俗。

縫香包

在陝西南部等地有縫香包的習俗。在端午節前夕少女們用色布綵線,精心縫製成各種香包,形狀有粽子、老虎、金鹿、蝴蝶、燕子、孔雀、金瓜、壽桃、梅花等,下墜色彩豔麗的絲線纓穗,內裝用中藥配製成的香料。到端午節這天,會把自己縫製的香包佩戴在胸前。如被男青年將香包搶去,被搶香包的少女則因自己的手藝受到異性的肯定而高興;反之,如所佩香包始終無人來搶,是丟面子的事。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即將消失的傳統習俗 第3張

端午節粽子

 避邪驅毒

在古代民眾心目中,端午節所在的五月多被視為“惡月’,端午節則被視為“五毒日”。又有人説此日有蛇、娛鬆、蠍子、壁虎、翻蛤蟆等五種毒蟲出來害人。還有學者以為端午時,正值春末夏初的轉變時刻,還寒乍暖,百蟲盆動,疾疫流行。可能有某種瘟疫、災難於端午在一定地區、一定部落發生。

為了避邪驅毒,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

第一,用雄黃酒。端午節人們將雄黃、硃砂、首蒲、艾葉等物置入酒中做成雄黃酒,飲用雄黃酒以解毒、避瘟。

除了飲用雄黃酒外,人們還將雄黃酒或雄黃塗於耳、口、鼻等處,以達到避邪驅瘟的目的。

第二,用特定植物。各地常用來避邪的植物各有不同,其中以艾蕊和葛蒲最為普遍。一般是在房搪或者門户旁邊插艾篙和曹蒲以避邪驅毒。除了房屋門窗要懸插艾篙外,艾篙也可以佩戴身上或插於髮際。在遼寧鳳城的人們習慣在耳朵裏塞上一團艾葉,可令諸蟲不入。

 紀念藥王

五月初五相傳為藥王菩薩的生日,故稱藥王節。許多地方習慣採集艾蒿、菖蒲、楓葉、蒜皮、淡竹葉等中草藥熬水洗澡,稱之為“沐浴蘭湯,除病健康”。還有以金銀花、土茯苓、甘草等藥物煮豆或蛋吃的習俗,有清熱解毒和去風濕的功效。民間還有於此日扯車前草、枯草等洗淨曬乾,待夏日泡涼茶喝的鄉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即將消失的傳統習俗 第4張

端午節

 端午節即將消失的傳統習俗

 送端午

過端午節時,許多地方如新縣、光山一帶要接新婚女兒偕女婿回孃家過“新端午”,屆時孃家要設宴款待女兒和女婿,臨走時,還要贈送女婿雨傘、草帽、扇子和夏衣等物,為他們防暑降温使用。其他地方也興母親看閨女。商丘人稱之為“送端午”,鞏縣人稱“瞧端午兒”。因此,端午節串親的多是新婚女兒,故也有將此日稱作“女兒節”、“女婿節”的。明代曾把端午節稱為“女兒節”。《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替以榴花,故稱女兒節。”

 寫符唸咒驅鬼邪

中國古代將五月視為“惡月”,所以端午驅鬼在民間非常盛行。驅鬼的方法有許多,常見的一種,是在節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樹枝。當時,人們認為桃木能避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1(自家門前、窗上,有驅祟的作用。另一種重要的方法,是在屋裏掛避邪驅鬼的符咒。當時,掛驅鬼符也有一些嚴格的規定。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符咒,書寫材料要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還必須含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另外,類似於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日一早,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後用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據説,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如今,隨着科學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驅鬼逐邪的迷信風俗大大減少,但在偏僻農村仍尚未絕跡。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即將消失的傳統習俗 第5張

端午

 躲端午

民間以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凡事多需避忌,因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習俗早在宋朝就有,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也有記載:“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沐蘭湯

蘭並不是蘭花,而是一種叫佩蘭的菊科植物,有香味,可用來熬水沐浴,可治療皮膚病,去邪氣,後多用艾草和菖蒲洗澡。

 鬥百草

古時候,端午節有鬥百草的習俗。在端午節這一天,孩子們到郊外去踏青時,要採集各種各樣花草的標本,然後大家進行比賽,以採集的品種多、標本奇者為勝。鬥百草的習俗是一項有益健康而有趣的活動,是青少年認識大自然的極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