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清明雜談:介子推

說到清明,不得不提到介子推。因爲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爲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爲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下面我們就來分享一下介子推的事蹟吧。

奉公子重耳出亡
介子推的出身事蹟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爲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爲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割股充飢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裏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爲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裏,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
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爲天意,介子推卻認爲忠君的行爲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爲恥辱,狐偃等"以爲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爲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爲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爲子推不平,夜裏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衆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此小人卻放火四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裏,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爲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又命人葬之於綿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里裴介村。並改綿山爲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爲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爲介休縣。

清明雜談:介子推
掃碼關注公衆號

清明雜談:介子推 第2張
掃碼下載app

標籤:雜談 介子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