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寺”和“廟”在古代是幹什麼的 寺與廟在古代是做什麼的

導語:現在有些信奉神靈的人會定期去寺廟燒香拜佛。在古代,“寺”和“廟”是分開的兩種場所。最近有些朋友來諮詢,“寺”和“廟”在古代是幹什麼的?寺與廟在古代是做什麼的?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方面有關的內容,以下內容值得大家一看。

 “寺”和“廟”在古代是幹什麼的

“寺”和“廟”在古代是幹什麼的 寺與廟在古代是做什麼的

  寺

寺,原來是官署,相當於現在的司法機關。最有名的就是大理寺,專門審理一些大案要案。廟,最早是皇帝祭拜祖先的場所。最有名的比如太廟,裏面都供奉當朝過世的皇帝。一般新帝即位,都會到太廟祭祀。後來,慢慢的廟成爲民衆供奉一些神話傳說人物或者之前受人崇敬的人物。

寺廟(Temple)是佛教建築之一,漢傳佛教的寺廟均是中式建築風格,藏傳佛教的寺廟多是漢藏融合的建築風格。中國寺廟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

寺:創字會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確,不容猜疑變化。寺通“侍”(侍候)與“是”,原爲皇帝(聖賢位)下的最高-級辦事機構(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處,做事,只需敬順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與改變,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佛陀入世中國教化世人的辦事管理機構,系皇帝直接接引並侍服於宮廷,故亦稱佛寺。所以宮廷、寺院建築與園林之相,系出-脈。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順理即化。

廟:世間達賢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廟,如孔廟、二王廟等,皆是敬順真如,仰止賢聖,即得妙法之地,故稱廟,廟通“妙”也。

寺廟:寺和廟的通稱。所以寺廟,包括祠堂皆是敬順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當頂禮。寺廟莊嚴,神聖不可侵犯,寸土之間,可隨順而不可隨意更改,敬順即得妙法。

“寺”和“廟”在古代是幹什麼的 寺與廟在古代是做什麼的 第2張

  

在古代,“寺”和“廟”有什麼區別?

首先來說“寺”,《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寺,廷也。”,《漢書》中對於“寺”做過這樣的註釋:“凡府廷所在,皆爲之寺。”所以,“寺”指的是朝廷的行政機構,比如文學作品或者是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大理寺”、“太常寺”等。

而且,在古代漢語中“寺”還有着持續不斷的意思,結合這兩點來理解,“寺”是由皇帝設立的,並且是一個永久性的機構。不過這只是“寺”早期的含義,隨着歷史的演變,“寺”逐漸與佛教有的關係。

傳入中國的佛教,最近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它早已經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永和10年,中國迎來了印度高僧,漢明帝很信仰佛教,他就讓這兩位高僧留在了中國。

“寺”和“廟”在古代是幹什麼的 寺與廟在古代是做什麼的 第3張

  寺廟

到了第2年的時候,漢明帝專程讓人爲這兩位印度僧人在洛陽城修建了一些房屋,並且將這些房屋稱作爲“寺”。又因爲這座“寺”裏的經書,是由當時的一匹白馬遠程馱來的,所以朝廷便將這裏命名爲“白馬寺”。

這裏既是朝廷的機構,又是僧人指導大衆修行之地,同時更肩負着普及佛法的目的。尤其是在隋唐以後,“寺”基本上不再是以前的朝廷機構,而成爲了佛教建築的一個代名詞,這些佛教建築的真正稱呼應該是“佛寺”,而不是現當下所指的寺廟。

再來說一說“廟”,《禮記》中曾有記載:“天子至士,皆有宗廟”,因此“廟”就是古代人用來祭祀先祖,供奉天地鬼神之地。比如古代那些功勳卓著的大臣,有着配享太廟的資格。

如果家中的先輩有官爵,就可以按照當時的制度建立“家廟”;在民間,每個地方都有護一方百姓平安的城隍廟。所以“廟”是在中華文明的本土土壤上生長起來的,它不是外來之物,而是在中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統。

自漢代以後,“廟”所包含的範圍更加廣泛,它能夠供奉中國人心中的一些聖賢,同時也是供奉當地神靈的地方。比如專門祭祀孔子的“孔廟”,沿海地帶保護漁民的“媽祖廟”,上海的城隍廟裏面所供奉的就是東海名仕秦裕伯。

“廟”的功能與“寺”的人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廟”裏祭祀的都是中國的本土神靈或者聖人。所以“廟”的歷史,遠比“寺”要更加悠久長遠。之所以逐漸演變成爲了“寺廟”一詞,其實就是因爲這千年以來人們都在“寺”或者“廟”裏上香祈福,所以總是將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說,反而忽略了這兩個字背後真正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