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定的

導語:衆所周知,節氣是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先民爲了表示自然節律變化制定的。我國節氣是有24個,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關於節氣的知識,那麼,下面來看看,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定的?有不知道的小夥伴趕快跟着小編來學習一下吧,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定的

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個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轉一週的天文氣象變化規律而定的。我國秦漢時代就把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定爲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農曆是中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這種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事活動,而且主要在廣大農村使用,因此稱爲農曆。又名夏曆、舊曆、中歷,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與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定的 第2張

 節氣圖片

二十四個節氣的產生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1周,每23小時56分4秒還要自轉1次。由於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時,天文上就稱爲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時稱爲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已經到達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2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稱爲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指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的白晝和黑夜一樣長。這樣,一年就可以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劃爲4段。如將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約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爲24小段,於是就產生了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定的 第3張

 立夏節氣

節氣的發展

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影響着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爲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爲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爲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爲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爲72候24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