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古代鞦韆節這天還是什麼節日 古時候鞦韆節又叫什麼

導語:小時候我們都很喜歡盪鞦韆,其實,盪鞦韆是一種比較古老的休閒活動了,在古代的時候,甚至有千秋節這樣一個節日,人們會在這天進行盪鞦韆等活動。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鞦韆節這個節日,但實際上,它有其他叫法,並且爲我們熟知。那麼,古代鞦韆節這天還是什麼節日呢?到底古時候鞦韆節又叫什麼?一起來了解。

古代鞦韆節這天還是什麼節日 古時候鞦韆節又叫什麼

古代鞦韆節這天還是什麼節日 古時候鞦韆節又叫什麼

鞦韆節

清明節 。鞦韆節,是清明節的別稱,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明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三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羅衣。清明則鞦韆節也。帶楊枝於髩, 坤寧宮 後,及各宮皆安鞦韆一架。” 清 陳維崧《天門謠·汲縣道中作》詞:“已過鞦韆節,看汲冢苔錢鋪纈。”,現在山東莒縣也有這種活動。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爲宴樂。帝呼爲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爲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

盪鞦韆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之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古代鞦韆節這天還是什麼節日 古時候鞦韆節又叫什麼 第2張

盪鞦韆

鞦韆的起源:

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爲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中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爲戲”的記載。當時拴鞦韆的繩索爲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鞦韆兩字繁寫“靴a”,均以“革”字爲偏旁。

盪鞦韆分單人蕩、雙人蕩、立蕩、坐蕩等。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的鞦韆高手,有時還要舉行表演比賽。蕩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鄉鄰的讚揚。盪鞦韆的這些日子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觸的好機會。

少數民族風俗:

古代鞦韆節這天還是什麼節日 古時候鞦韆節又叫什麼 第3張

盪鞦韆

哈尼族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着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裏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裏,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爲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爲“千秋”。傳說爲春秋時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爲祝壽之詞,取“千秋萬壽”之意,以後爲避忌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爲“鞦韆”。以後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加踏板的鞦韆。到了唐宋時代,鞦韆成爲專供婦女玩耍的遊戲,以練習輕捷、矯健。

朝鮮族

盪鞦韆是朝鮮族婦女喜愛的民間遊戲,每逢節日聚會,人們便會看到成羣結隊的朝鮮族婦女,聚集在參天的大樹下,或高聳的鞦韆架旁。身穿鮮豔民族服裝的朝鮮族婦女,在人們的歡呼、叫好聲中蕩起了鞦韆,她們一會騰空而起,一會俯衝而下,盡情地歡樂,長長的裙子隨風飄舞,大有飄飄欲仙之感。

朝鮮族婦女蕩的鞦韆,不僅高,而且還很飄,有的鞦韆幾乎都蕩平了,真可謂是觸目驚心。盪鞦韆比賽分爲單人和雙人兩種。比賽優勝者的評比方法,有的是以樹梢或樹花爲目標,看誰能咬到或踢到;有的是在高處掛一個銅鈴,看誰能碰響。具體的比賽方法各地也不盡相同,但有個共同點,那就是都以高度作爲決定勝負的標準。有些地方在鞦韆蹬板下系一個標有尺寸的繩子,以此來測量高度,決定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