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新聞

二月二習俗龍擡頭 當二月二遇上婦女節

二月二習俗龍擡頭 當二月二遇上婦女節

  今天是陰曆的二月二,在這一天,中國有一個習俗,叫做二月二龍擡頭,名字好聽,其實也不是多麼高大上,就是剃頭而已。不過,今年的二月二有所不同,因爲,今年的二月二剛好是三八婦女節,當二月二遇上婦女節時,會有什麼火花產生。

二月二習俗龍擡頭 當二月二遇上婦女節

二月二的畫作

出了正月,終於迎來二月二龍擡頭節。按照這一天的習俗,不論大人小孩兒都是要去理髮的。“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剃頭剃頭,鴻運當頭,古人相信這一天清清爽爽地理個頭髮,孩子能茁壯成長出人頭地,大人會一年到頭都有好的運氣。

“桃花麗月正酣春,料峭嫩寒猶襲人。”二月又被喚作麗月,因此月春色暄妍,風和日麗,故得此美稱。氣溫回暖,田間隨之復甦,民間早年慣以二月二爲農事開端,這以後便要開始春耕夏耘等事,諺語稱:“二月二,龍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那些個散懶貪吃之人也至此日爲結束,日後再無推諉懈怠的理由,定是要開始勤奮起來的。

二月二與春社淵源頗深。古時,人們爲着國泰民安、物阜民豐,會定期舉行農事祭祀活動,這其中最爲重要的便是春祈秋報了——春耕時祈禱年豐,秋收後報謝神社。社,實則爲土地,社神指的便是主管土地之神,漢代應劭在《風俗通義》中釋道:“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地爲神而祀之,報功也。”這也就是說,春耕時祭拜社神實是爲着祈求土地賜福,禾苗旺盛,豐糧滿倉。

然而春社自古並無定日。按《逸周書》所說,春社是在“小桃初謝時,雙燕恰來時”;而唐代則以二月初一中和節爲春社日,里閭釀宜春酒祭神祈豐年。到了宋時,《歲時廣記》引《禮記·月令》之說,“仲春之月......擇元日命民社”並注:“爲祀社稷,春事興,故祭之以祈農祥。”這以後,春社多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戍日舉行,然而,這第五個戍日與二月初二在時間上極爲相近,有些地區甚至乾脆放在二月二舉行。元以後,朝廷對春社嚴加管制,其後春社式微,幾近革除。但幸運的是,其節俗多被二月二吸收了去,換作其他的形式得以繼續。如春社日忌勞作、忌動刀剪、接社飯等,如今儼然也成爲二月二的節俗內容。明清以後,二月二融合了驚蟄和春社兩個節令的習俗,又慢慢有了“二月二,龍擡頭”之說。

二月二習俗龍擡頭 當二月二遇上婦女節 第2張

龍擡頭的傳說

二月初二處於節氣驚蟄和春分之間,按星象來講,此時蒼龍龍身雖然還在地平線下,但其角宿初露,亦即“龍擡頭”。因此二月二的“龍擡頭”首先標誌着時間的推移,自此以後,天氣回暖,萬物甦醒。然而田間作物蓬勃生長之時,也便是百蟲興奮之時,而龍作爲百蟲之長,自然是比其他大蟲都要厲害的,此時對龍的推崇表達了人們祈求神龍可以鎮壓百蟲、護佑莊稼的心靈願景。

在中國,龍作爲鱗蟲之長,是個可以興雲佈雨的神物,俗語有:“龍不擡頭天不雨”,龍擡頭意味着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正是是萬物滋養、蓬勃生長的條件。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豺虎畫中,龍吐水圖像極負盛名。小編在浙江省松陽縣當地進行田野調查時,曾聽到一則趣談:有一批學者爲細緻瞭解這豺虎畫,特地前來觀摩鄭王義大師作畫。那日,鄭王義在牆上作畫,只見這龍栩栩如生,彷彿下一秒便會騰空凌雲,只見他把龍睛點上,神龍目光如炬,繼而烏雲密佈,瓢潑大雨瞬時落了下來,可真真兒地來了回“龍擡頭”。衆人連連稱奇,對其畫技讚歎不已。不俗的畫功總是被傳得神乎其神,這事雖算不得真,但是人們對神龍降水的執念可見一斑。

雨水於農事而言更是緊要,因此春耕祈求社公老爺時,又以小雨爲祥,如梅堯臣在《春社》詩中描述道:“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朝共飲,野老暮相譁。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也寫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牙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實際上,社公老爺在很多地區或與龍密切相關,如廣西等地素有社公安龍的習俗;又或是直接以龍的形象出現的,松陽縣大竹溪村內有8個社公坦,供奉的本是村中的8位社公老爺,後社公坦幾經波折,社公老爺畫像也隨之失傳。建國以後,當地重修社公坦,直接以8副神態各異的吐水神龍畫像代替之,並在每年固定的時間進行祭拜,以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平安清吉。

二月初二有了驚蟄與春社的加持,於是“龍擡頭”之說更加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二月二習俗龍擡頭 當二月二遇上婦女節 第3張

民間的風俗

二月二作爲麗月月首,還是個極吉利的日子,舊俗有“住春”的習俗。“住春”指的是二月初二孃家接女歸寧,河北《灤州志》:“(二月二)先期,俗必迎女歸寧,謂之‘住春’。”胡樸安也在《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記載江蘇此俗:“二月初二日,俗謂龍擡頭。有女出閣者,均於是日歸寧。諺雲:‘二月二,龍擡頭,家家接女拆怨愁’”。按以往舊俗,爲着闔家團圓,媳婦須在婆家過年,直到出了正月才被允許回孃家和親人團聚,所以早年間人們常常唱到“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

歸寧於女子而言是多麼可貴,我們從《紅樓夢》中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倫樂寶玉呈才藻”便可感受:“賈妃垂淚,彼此上前廝見,一手挽賈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滿心皆有許多話,但說不出,只是嗚咽對泣而已。邢夫人、李紈、王熙鳳、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淚無言。半日,賈妃方忍悲強笑,安慰道:‘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這時不說不笑,反倒哭個不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見!’說到這句,不禁又哽咽起來。”血脈至親,一旦嫁了夫婿,至死或許連一面也都見不上,前有黛玉母賈敏,後有賈妃元春,出嫁以後的辛酸,怕是惟有她們自個兒才能體會。

建國以後,隨着時代發展,女性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到了今天,纔不管那些個不平等的規矩,想回孃家便可以回孃家。其實,女性得到自由和尊重,有益於社會的穩定。中國自古就是家國天下,小家庭的幸福滿滿是社會和諧穩健的根基,《我家那閨女》中,姍姍爸爸雖然嘴上對姍姍媽媽在家中的“霸首”地位瘋狂吐槽,但臉上卻掛着幸福的笑容,這其實也是當今夫妻在家庭當中一種和諧的相處模式,看似強勢,實則依賴,看似唯諾,實則包容。

女性地位提高的關鍵事件是國際勞動婦女節的確立。國家勞動婦女節的全稱是“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在中國,這一紀念日往往被簡稱作“三八婦女節”或是“婦女節”。國際婦女節源自20世紀初北美和歐洲的勞工運動,包括女工遊行抗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並提高薪酬等一系列運動,其自產生便與女性的權利、自由和尊重有關。 對於中國而言,這還意味着女性要衝破“吃人的”禮教,勇敢地活出自我,擁抱新生活。我國女權運動先驅秋瑾曾作《勉女權歌》以勸勉廣大女性向命運抗爭,並號召她們也要一同承擔起救亡圖存的大任: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

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若安作同儔,恢復江山勞素手。

舊習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獨立佔頭等。

願奴隸根除,知識學問歷練就。責任上肩頭,國民女傑期無負。

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女性地位逐漸提高。如今,女人終於也撐起了“半邊天”,她們賢達聰慧、樂觀向上,以自信、自強的姿態活躍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