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降雪量50毫米有多厚 降雪量50毫米是多少厚度

導語:大家都知道,降雪量是根據雪融化以後的水量多少,由低到高劃分爲多個等級的。有些朋友想了解更多關於降雪量的內容,那麼,大家清楚降雪量50毫米有多厚?降雪量50毫米是多少厚度?以下內容由小編爲大家精心準備,看完就清楚了,還可以分享給小夥伴哦。

降雪量50毫米有多厚

降雪量50毫米有多厚 降雪量50毫米是多少厚度

  降雪

降雪量50毫米是特大暴雪,雪深30釐米左右。

氣象學把從天上雲裏降下來的雨水(液體)和雪、冰雹(固體)都稱爲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降水量的單位是毫米(水深)。它是按從天空降下的雨或雪、雹等融化後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積聚在地面上的深淺來計算的。如果是雪等固體降水,要先把它們融化成水後再量降水量。在實際操作中也會用稱量的方法,最終達到的結果是一樣的。

測量降雨量和降雪量,其實是用同一個工具,都是用專門的雨量器測量的。雨量器是用於測量一段時間內累積降水量的儀器,常見的雨量器外殼是金屬圓筒,分上下兩節,上節是一個口徑爲20釐米的盛水漏斗,爲防止雨水濺失,保持容器口面積和形狀,筒口用堅硬銅質做成內直外斜的刀刃狀;下面的筒內放一個儲水瓶用來收集雨水。測量時,將雨水倒入特製的雨量杯內讀出降水量毫米數。同時,降雪季節將儲水瓶取出,換上不帶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內,待雪融化後再讀數,也可將雪稱出重量後根據筒口面積換算成毫米數。雪融化成水以後的厚度即爲降雪量,單位爲毫米。

降雪量50毫米有多厚 降雪量50毫米是多少厚度 第2張

  降雪圖片

降雪量變化趨勢

氣候變化,歸根結底是氣候系統水熱平衡的改變。因此大尺度積雪波動必然是氣候變化導致的結果。氣候學家估計,全球雪冰貯量的減少應當是雪冰對氣候變暖的響應。實際上,這個變化過程和空間模式可能是曲折複雜的。 因爲氣候是非線性系統,充滿 着錯綜複雜的禍合作用和反饋循環。

全球

冰岩芯分析結果表明,末次冰期全盛時期(距今2萬年)南極冰蓋氣溫下降10℃,降雪量減少了一半。現階段流域物質平衡觀測和雷達測高結果指出,大陸冰蓋中心區域雪積累率在增加。雖然還有其它地區也發現隨着 溫度 升高降雪量增加,但是全球雪總量是在增加還是減少,目前監測結果還難以定論。從近20多年來NOAA衛星觀測得出的全球積雪面積時間序列上,也未能發現出任何變化趨勢。

中國

全國尺度的雪量變化趨勢與全球平均氣溫成正相關,其年際波動與火山活動相位相反,多雪冬季與厄尼諾一南方波動相同步。CO2增溫將加劇雪量分佈的區域差異導致北方平原、盆地積雪日數減少,青藏高原、高山地區和長江中下游降雪量增加。

降雪量50毫米有多厚 降雪量50毫米是多少厚度 第3張

  下雪天

積雪的厚度又是怎麼回事呢

積雪本身的厚度在氣象上稱爲雪深,單位爲釐米。降雪量並非積雪本身的厚度,積雪深度是通過測量氣象觀測場上未融化的積雪得到的,取的是從積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釐米爲單位,是一個可以隨着積雪的加深不斷累積變化的數值。降雪量與積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換算,比如降雪量爲1毫米,那麼積雪厚度可能達到15毫米。但是這個比例並不固定,而是隨着雪的乾溼程度有所變化,如果雪花鬆軟。溼度小,就容易形成較厚的積雪。

這樣就說清楚了,氣象預報中的降雪量其實是降水量,不是積雪厚度。同時,降雪等級也是按照12小時和24小時兩種計算方法,一般有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四個級別。

小雪:12小時內降雪量小於1毫米或24小時內降雪量小於2.5毫米的降雪過程。

中雪:12小時內降雪量1~3毫米或24小時內降雪量2.5~5.0毫米或積雪深度達3釐米的降雪過程。

大雪:12小時內降雪量3.~6毫米或24小時內降雪量5~10毫米或積雪深度達5釐米的降雪過程。

暴雪:12小時內降雪量大於6毫米或24小時內降雪量大於10毫米或積雪深度達8釐米的降雪過程。

而且在很多地方,有時降雪量會遠大於10毫米,因此很多地方和預報也參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這兩個等級引入了大暴雪和特大暴雪這兩個概念。大暴雪:24小時內降雪量20~30毫米的降雪過程;特大暴雪:24小時內降雪量30毫米以上的降雪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