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會試的考中者稱爲什麼 會試考中者被稱作什麼

導語:科舉制是我國封建社會一種考試選官制度,該制度有許多嚴格的要求,其中是有會試。小編有些朋友想來了解一下,會試的考中者稱爲什麼?會試考中者被稱作什麼?想了解清楚的朋友們一定要收好以下這份指南了,爭當做個無所不知的文化人。

會試的考中者稱爲什麼

會試的考中者稱爲什麼 會試考中者被稱作什麼

會試考中者

會試的考中者被稱貢士或中式進士,第一名稱會元。會試後,於四月二十一日舉行殿試。會試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因考試在春天舉行,故又稱爲春試或春闈。

凡貢士均參加殿試,殿試只考策問,依成績分爲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爲“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爲“同進士出身”。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

貢士是參加全國範圍科舉考試(會試)及格後獲得的資格,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三月舉行,所以也叫春闈。參加考試的考生必須是舉人,已仕未仕皆可。主考官叫總裁,監考官叫知貢舉,皆由一二品大員擔任。考試的地點在北京貢院。會試的內容、規矩、閱卷方法等與鄉試的大體相同。四月十五張榜於禮部大堂前,此時正是杏花爛漫的時節,故此榜又叫杏榜。

貢士參加殿試,得中者分爲三榜,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七名。三甲不定,明清約爲三百名左右。

舉人蔘加會試得中,即爲“貢士”,意爲皇家選才,貢獻給皇帝親選。貢士參加殿試,得中即爲“進士”,分三等,一甲三人,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

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禮部舉行,取中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只有貢士纔有資格參加,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會稱“三狀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

會試的考中者稱爲什麼 會試考中者被稱作什麼 第2張

貢士

明朝科舉考試流程

明朝考試分爲四級,第一級是院試或童試,考試者統稱爲童生,這個“童”字是初級、而非幼兒的意思,所以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是有的。

這一級考試是在州縣範圍進行的,在這個考試中合格的人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試成績有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

而考到一、二等的纔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當上秀才已經有些特權了,如以免除一個人的徭役、見到縣官可不下跪等等。

下一級的考試叫鄉試,這個所謂鄉試不是指鄉里的考試,而是更高一級,即省一級的統考。

鄉試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裏出題,而且有名額限制。

在這一級別考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舉人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了,當然僅僅只是資格而已,如果恰巧需要官員的情況下正好有官員病逝,正好有機會從政。

會試的考中者稱爲什麼 會試考中者被稱作什麼 第3張

貢士圖片

第三級就是會試了,會試就是各省精英之間的比拼。隨着考試級別的升高,就越來越嚴格了。

首先是考試場所的結構設計充分體現了這場考試的嚴格程度。

明朝會試考試的場所叫貢院,貢院裏有上萬間房間都是單間,這種單間叫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

考生進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帶書具、燈具進去,每人發給三支蠟燭,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考生就在裏面答題,晚上也在裏面休息。

但由於房間太小,考生只能蜷縮着睡覺,真是要多難受有多難受。也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考生完成了答卷。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主要有策問、傳臚、賜宴、謝恩、行釋菜禮、立題名碑等。

在這場考試中,考生將面對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

考試過程中,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擡頭的,他們只能戰戰兢兢地答完問題,然後退出等待自己的命運。

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這是爲我們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