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克勞賽維茨是哪個國家 克勞塞維芡是哪國人

導語:對於一些外國偉人,我們自然是瞭解甚少,尤其一些軍事思想家,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其中,國際上一名比較有名的軍事思想家叫克勞賽維茨。那麼,克勞賽維茨是哪個國家的?你知道克勞塞維芡是哪國人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克勞賽維茨是哪個國家 克勞塞維芡是哪國人

克勞賽維茨是哪個國家 克勞塞維芡是哪國人

克勞賽維茨國家

克勞賽維茨是普魯士(現德國)人。他是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爲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著有《戰爭論》一書。

1803年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後,任奧古斯特親王副官。1806年10月隨親王參加奧爾施泰特會戰時,被法軍俘虜,翌年底獲釋。1809年初調普軍總參謀部工作,任總參謀長兼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沙恩霍斯特的辦公室主任,協助沙恩霍斯特從事軍事改革。1810年秋任軍校教官,併爲王太子講授軍事課。1812年春,主張聯合俄國抗擊法國,因不滿普魯士國王同拿破崙一世結盟而辭職,轉到俄軍,在騎兵軍和步兵軍司令部中任職。1814年迴歸普軍。翌年任G.L.布呂歇爾軍團第三軍參謀長,參加利尼會戰。1818年5月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9月晉升爲少將。任校長職12年,潛心研究戰史和從事軍事理論著述。1830年任炮兵第二監察部監察。1831年5月任駐波蘭邊境普軍參謀長。同年11月卒於佈雷斯勞。克勞塞維茨去世後,他的妻子於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10卷,1~3卷爲《戰爭論》,其餘爲戰史著作。法國大革命、歷次拿破崙戰爭和19世紀初歐洲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對於克勞塞維茨世界觀、軍事觀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克勞塞維茨雖然對法國大革命持反對態度,但他同時也清楚地看出了這次革命在軍事上引起的根本性變化,並對封建主義軍事理論進行了尖銳的抨擊。

可是,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仍是資產階級的中庸思想:在進步的觀點中夾雜着反動思想、普魯士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克勞塞維茨觀點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他以這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爲指針,在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中首次對戰爭和軍事學術等一系列現象的相互聯繫和發展作了分析。

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歷史著作。克勞塞維茨的主要著作是《戰爭論》。

 克勞賽維茨對戰爭的態度:

克勞賽維茨是哪個國家 克勞塞維芡是哪國人 第2張

德國柏林

1、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克勞塞維茨認爲,戰爭就如同一條變色龍,每一次戰爭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變萬化,各不相同。但戰爭的暴烈性,戰爭的蓋然性和偶然性卻是其根本屬性之一。從戰爭與政治的關係看,政治是戰爭的母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爲政治服務的。軍事觀點必須服從於政治觀點。任何企圖使政治觀點從屬於軍事觀點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戰爭爆發之後,並未脫離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劍代筆的政治。

2、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克勞塞維茨認爲,戰爭的政治目的即是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必然要通過武力決戰,通過戰鬥才能達到,它是一種比其他一切手段更爲優越、更爲有效的手段。消滅敵人包括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兩個方面。當然,消滅敵人並不意味着蠻幹。有勇無謀的硬幹,不僅消滅不了敵人的軍隊,反而會使自己的軍隊被敵人消滅。

3、戰略包括精神、物質、數學、地理、統計五大要素。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軍事行動中的作用。物質要素指軍隊的數量、編成、各兵種的比例等。數學要素指戰線構成的角度、向心運動和離心運動等。地理要素指制高點、山脈、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響。統計要素指一切補給手段等。克勞塞維茨認爲,“這些要素在軍事行動中大多數是錯綜複雜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中精神要素佔據首位,影響戰爭的各個方面,貫穿於戰爭始終。“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纔是貴重的金屬,纔是真正鋒利的刀刃。”

4、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克勞塞維茨認爲,數量上的優勢在戰略戰術上都是最普遍的制勝因素。雖然在實際作戰時,通常不可能處處形成優勢,但必須在決定點上通過巧妙調遣部隊,造成相對優勢。一切軍事行動或多或少的以出其不意爲基礎,才能取得優勢地位,使敵人陷入混亂和喪失勇氣,從而成倍地擴大勝利的影響。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準則是集中優勢兵力。用於某一戰略目的的現有兵力應同時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於一次行動和一個時刻最越好。會戰是戰爭的真正重心,由幾個戰鬥所形成的大規模會戰能有效地消滅敵軍,所取的的成果最大,故高級將領應當重視這種雙方主力之間的戰爭,視其爲挫敗敵國交戰意志的重要手段。

5、戰爭中的攻防。克勞塞維茨認爲,進攻和防禦是戰爭中的兩種基本作戰形式。二者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整體爲防禦,局部可能爲進攻。進攻中含有防禦因素,防禦中也含有進攻因素。進攻可轉變爲防禦,防禦也可以轉變爲進攻。一般說來,防禦有離自己的兵員和物資補給地較近,能依靠本國民衆的有利條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極據守。進攻具有“佔領”這一積極目的,並通過佔領來增加自己的作戰手段。

6、要積極向戰史學習。克勞塞維茨認爲,戰爭理論是成長於戰爭經驗土壤裏的果實。戰史是最好的、最有權威、最能說服人的教師。戰爭理論和原則的提出,應當在研究戰史的基礎上進行。當然,戰爭理論也要隨着時代和軍隊的變化而變化,要適應特定國家的需要,具有時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