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中秋節賞月的由來和寓意 中秋節賞月的活動含義

資訊1.48W

導讀:喜歡你,就和你一起在中秋節裏賞月吃月餅,中秋本就是團圓的節日,身邊有人陪伴一起過節,就是節日裏最幸福的事情。中秋賞月習俗由來已久,那麼你知道中秋節賞月的來歷嗎?中秋節賞月的活動含義是什麼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對中秋節賞月的由來和寓意介紹,想知道就來瞧瞧吧。

中秋節賞月的由來和寓意 中秋節賞月的活動含義

賞月

中秋節賞月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上古時代帝王就制定了“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還將農曆每季中的三個月分別稱爲“孟”、“仲”、“季”。八月十五,居於秋季正中,故稱爲“仲秋”或“中秋”。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農耕時期和崇拜自然現象的祭祀儀式,即祭杞月神的儀式。即慶賀農作物收成季節。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春祈秋報”作爲答謝神聖的一種儀式。

古代祀月的儀式,不斷演化,形式範圍不斷擴大,漢魏時期已出現了“中秋賞月”習俗。漢武帝時有賞月之風。據<<晉書>>記載∶“諭尚書鎮牛渚,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而到唐玄宗時代更是盛行,唐<<開元紀事>>雲∶“中秋夕,上與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後來又建專供賞月的“賞月臺”。至宋代賞月之風更盛,南宋宮中建有“賞月橋”。

“安史之亂”後,賞月之風從宮庭、士大夫上層社會擴展至民間,文人雅士興起了賞月、玩月、詠月,據宋·吳自牧<<夢樑錄>>記雲∶“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小竟文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更,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中秋節賞月的由來和寓意 中秋節賞月的活動含義 第2張

賞月

中秋節賞月的寓意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人們通過在中秋節賞月來寄託情懷,也是人們渴望團圓的美好心情。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唐詩有多篇中秋賞月詩,如王建有詩:“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寫道:“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峯前看不眠。”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

中秋節又稱月節、追月節、拜月節、玩月節。從唐代中葉開始,中秋賞月之風日盛,成爲時尚。“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一首《靜夜思》,婦孺成誦。他的《把酒問月》,從“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寫到“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寫出了人生的感悟。

明清時期,祭月、拜月成爲全國通行的習俗。清代俗諺有:“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清代有特製的祭月月餅,這種月餅較其他月餅爲“圓而且大”,“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特製月餅一般在祭月之後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來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場上買一種特製的“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光菩薩像,月光菩薩端坐在蓮花座上,旁邊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搗藥。這種月光菩薩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長,畫像金碧輝煌,非常精緻。當時,家家設月光菩薩神位,供圓形的果、餅與西瓜,西瓜要切成蓮花狀。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後,將月光紙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來的供品。

中秋節賞月的由來和寓意 中秋節賞月的活動含義 第3張

中秋賞月

明清以後,北京中秋節新添了一個節令物件——彩兔,清人暱稱玉兔爲“兔兒爺”。人們用黃沙土做玉兔,裝飾以五彩顏色。兔兒爺的製作工藝精美,造型千奇百狀、滑稽有趣,京城人“齊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兒爺給市井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20世紀初,民間索性將祭月稱爲“供兔兒爺”。名稱的變化,包含着豐富的文化信息,高懸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裏已俗化爲可觸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雖然人們依舊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聖的品性,成爲一種世俗觀念的表達。

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中秋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活動。

中秋節賞月的活動含義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蘇軾《水調歌頭》詩云:“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ge),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這月亮意上,集凝聚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