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2018年除夕什麼時間 今年除夕是哪一天

資訊2.95W
2018年除夕什麼時間 今年除夕是哪一天

導語:請各位注意了今天已經是2月11號了,農曆就是臘月二十六。你沒有看錯哦,很快我們的除夕就要到來了,請倒計時4天的時間。現在就請朋友們打開你的小手手算一下,2018年除夕什麼時間。如果你還是沒辦法定位今年除夕是哪一天,那就跟萬年曆小編一起看看下文吧,看完你一定知道!

2018年除夕什麼時間 今年除夕是哪一天

2018年除夕什麼時間 今年除夕是哪一天

2018年除夕時間:2018年2月15號,星期四。農曆臘月三十。

農曆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就是除夕夜。除是除舊佈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俗稱“大年三十”。

除夕習俗

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這一天,大夥都會在祖屋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纔開始享用。

2、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爲正值冬天,人們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豐盛的湯鍋、魚、雞鴨、長命菜等。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爲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吃長命菜則有長壽的意涵。

年夜飯

3、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爲了防止夕侵害,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鬆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4、 年三十點長壽燈

除夕晚上到初一時候,是不關燈的,除夕整個晚上,家裏一般都不關燈,或是留一盞門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這個就是年三十點長壽燈的習俗。

5、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長輩認爲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着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人們在除夕這天爲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6、吃帶硬幣餃子好運

除夕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衆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過年了

臺灣過年習俗

臺灣: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擔肥;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請來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臺灣大年三十夜也叫除夕,“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一樣。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蔔在臺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臺灣方言諧音爲“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臺灣農村還保留着“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唸唸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竈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在臺灣一些鄉村中,至今還保留着一種有趣的習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一些寺廟裏就演戲,那些在年前無法還債的人,爲了躲避債主的催逼,就跑到廟裏去看戲避債。因爲要是債主追到廟裏來逼債,就會引起公憤,會羣起而攻之。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債的人看完戲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回家團聚了。這種習俗叫“避債戲”,是社會的產物,卻很有人情味。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服,提着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到現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使用“討債燈”。

臺灣同胞稱大年初一爲“新正”,意爲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正正堂堂的開始。當天凌晨頭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紅白兩色米糕祭神祖,稱爲“開正”。“開正”之禮十分隆重,廳堂燈火通明,門口結紅彩,供桌上擺列年柑、年糕、牲禮、茶酒、四果、香燭,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隨後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

春節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硃紅木盒盛着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着一疊紅紙片,上面寫着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這叫“留帖”;官大勢大的、交遊很廣的人,不可能一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僕人帶着他的紅帖代他去拜,這叫“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