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城市文化

浙江有哪些地方戲曲?

越劇

浙江有哪些地方戲曲?

越劇誕生於1906年,時稱“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藝人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絃伴奏,劇目多民間小戲,在浙東鄉鎮演出。

婺劇

婺劇是浙江省主要劇種,俗稱金華戲,流行於浙江金華、麗水、台州地區和杭州的建德、淳安、桐廬及贛東北一帶,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秋定名爲婺劇。

紹劇

紹劇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省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及上海一帶。明嘉靖年間,餘姚腔、弋陽腔盛行,紹興一帶出現了“調腔”。初爲海外僑胞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腳色,並以大鑼、大鼓、鐃鈸伴奏。搬上舞臺後,稱紹興高調班。明末清初,崑腔盛行,繼而亂彈傳入,高調班紛紛兼唱崑腔和亂彈,形成三全班。至乾隆年間,盛極一時,多以“羣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豐、同治年間,高腔和崑腔逐漸失去觀衆,特別在農村,亂彈備受歡迎,於是藝人改唱亂彈爲主,稱紹興亂彈班。

甌劇

甌劇,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溫州一帶的古老劇種,它以“書面溫話”作爲舞臺語言,原稱“溫州亂彈”,因溫州地處甌江下游,古稱“東甌”,1959年定名爲甌劇。

新昌高腔

調腔又名紹興高調、新昌高腔。其出處尚存爭論:一說是明代餘姚腔的遺音,另一說是出自弋陽腔,或受弋陽腔影響。由於調腔長期在浙東山區活動,藝人又多來自新昌、寧海、奉化交界處的山坑冷嶴,受外來影響較少,至今尚保留其固有特色,對餘姚腔的探索研究有一定價值。

寧海平調

寧海平調,是寧海縣的一個地方劇種,約始於明而盛於清,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它的唱腔,屬天調腔的一個支派。具有聲調高亢而婉約,一唱衆幫,鑼鼓助節,不託管絃的特點。其幫腔有混幫、清幫、全句幫、片段幫、一字幫等多種形式。

松陽高腔

松陽高腔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統中的獨立分支,屬單聲腔劇種。由於松陽縣玉巖鎮的白沙崗高腔班演出松陽高腔從未間斷,在這一聲腔的傳承中佔有突出地位,故松陽高腔又被稱作“白沙崗之土調”,當地人則稱爲“高腔”。它起始於明代,以松陽地方雜劇爲主,吸收崑腔等外來聲腔的藝術因素而最終成型,在清代乾隆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時期。松陽高腔現在主要流行於以松陽爲中心的浙西南農村地區,遠及閩、贛、皖等地

杭劇

杭劇,又名武林班,杭州地方戲曲劇種,源於宣卷(宣講寶卷的簡稱)。宣卷始於元明時,流行於江浙地區,宣唱的曲調稱宣卷調,無樂器伴奏,僅以木魚擊拍,一人獨唱,衆人合唱一句尾聲“南無阿彌陀佛”,內容多勸人爲善。由於曲調、詞句通俗,易被羣衆接受,至清末民初已成爲杭州織綢工人自我娛樂的一種說唱形式,並逐漸在杭城內外廣爲流行。

甬劇

甬劇,早期曾名“串客”,寧波灘簧。它是源於浙江寧波地區、流行於浙江東部和上海市的戲曲劇種,與浙江的姚劇、湖劇一樣,同屬灘簧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