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城市文化

河北獻縣的歷史由來

地處河北省東南部、隸屬滄州市的獻縣,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歷代縣名多變,縣境大小不等,隸屬州府管轄不同。夏商皆屬冀州地。周屬幽州地。春秋屬燕國地。戰國時始有河間(今獻縣河城街南)之名,因地處禹貢九河之間和屬國不得主而得名,爲燕趙二國之地。秦並天下後屬鉅鹿郡。

河北獻縣的歷史由來

據史料記載,獻縣歷史沿革大體如下: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間郡,趙衍、張相如任河間守。

漢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置河間國,立趙幽王少子劉羣疆爲河間王,都樂成(今獻縣河城街南)。

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立皇子劉德爲河間王,都樂城。死後被追封爲“獻王”。

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置樂成國,封皇子劉黨爲樂成王。

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更樂成爲樂陵縣,追封劉開爲孝穆皇。

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改樂陵爲樂成縣,封樂成王曹幹爲河間王,治樂成。

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詔書?爲司徒,司馬融爲河間王,後改封爲樂成王。

北魏和平四年(公元463年),廢河間國,改立河間郡,樂成屬之。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樂城縣爲廣城縣。

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爲避皇帝楊廣名諱,改廣城縣爲樂壽縣。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竇建德於樂壽(今獻縣縣城)稱長樂王,置百官,年號丁丑。

唐高祖武德元年,夏五鳳元年(公元618年),竇建德在樂壽立國號曰“夏”,改元五鳳。夏存國四年爲唐所滅。

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改景城爲鎮,入樂壽,縣境擴大。

金天會七年(公元1127年),縣築土建城,樂壽縣升爲壽州。

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更壽州爲獻州,轄樂壽、交河二縣,戶五萬六百三十二。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由州改爲縣,因漢代河間國劉德陵在此,故易名“獻縣”。

在近代史上,獻縣地名也曾有過多次變化。抗日戰爭時期,獻縣爲三、四、五區劃歸了當時的臨時邊區縣建國縣。1954年建國縣撤銷,所轄村莊大部分轉劃給了滄縣、河間兩縣,獻縣的第七區、第十區,劃給了當時的臨時縣獻交縣。1949年,獻交縣撤銷,所轄村莊有一半劃歸了交河和武強。1959年,當時的武強、饒陽、獻縣三縣合併的饒武獻,後來國務院正式命名爲獻縣。1962年,饒陽、武強又重新從獻縣析出,獻縣保持了現在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