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城市文化

瓊海有什麼生活習俗

瓊海有什麼生活習俗

瓊海有什麼生活習俗

1、飲食

通常以大米爲主食,番薯次之,輔以芋頭、玉米、粟類等。沿海一帶喜用番薯摻大米煮吃,稱“番薯飯”。以往缺糧戶,也有隻吃雜糧、薯葉充飢者,現薯類多用於餵豬。隨着麪粉和麪製品的輸入,麪食者增多。其品種有面條、麪餅、油條、包子、饅頭等。還有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粉絲、腐竹等。風味小食品種多,味道各異,主要的有海南粉、豆腐腦、豬腸棵、椰子糖,花生糖、芝麻糖、京果、油圓、涼粉及糕類、酥餅等20多種。飲料常以開水、清茶、咖啡、牛奶爲主,近年來還飲用罐裝椰子汁、石榴汁、礦泉水和可口可樂等。瓊海人比較講究飲食,餐製爲一日三餐,兩幹一稀,也有一干兩稀者。早餐不太看重,農民多喝稀飯,職工多用茶和點心。中晚餐爲吃飯,歷來注重,過去下飯常用鹹魚、蔬菜之類,現在隨着生活提高,菜餚中肉、禽、蛋比重增大。逢年過節,生辰喜慶,殷富人家常擺酒席,使用海蔘、魚肚、魷魚之類爲菜餚,以佐酒,無空口喝白酒的習慣。酒類消費量增多,主要有米酒、啤酒和果汁酒三種。改革開放後,還飲用上了人頭馬、馬爹利等洋酒。

2、服裝

民國初期,男着唐裝對襟衫和套褲,紳士班也有着長袍者。女着鑲邊唐裝包襟衫,套褲。富者多着綢緞,一般市民、農民以棉布爲主。20~30年代,增加學生服、西服、中山裝、襯衫、衛生衫、汗衫等新品種。公職人員多着中山裝,一些僑眷和市民穿西服,學生穿學生服。50年代,男女服式以對襟恤衫和西裝褲爲多,唯老婦人仍穿大襟套褲。男子盛行藍灰色的中山裝、列寧裝、青年裝和學生裝,女子多穿中裝和女式列寧裝,也有着裙子者。80年代,服式變化很大,男裝有西裝、港衫、茄克衫、獵裝、滑雪衫、運動服、風衣等;女裝更呈五彩繽紛,有各式旗袍、夾克,各類毛針織衣衫、連衣裙、西褲、套裙、超短裙等。男女青年的褲子式樣各異,有直筒褲、喇叭褲、牛仔褲、健美褲、西褲等。布料、顏色都講求質量和鮮豔。少數女青年衣着以“袒、透、緊”爲時髦;中老年服裝仍以軍便裝、兩用衫爲多;童裝則花樣百出,琳琅滿目。公安、稅務、郵電等特殊行業的公職人員,上班時穿工作服,醫生穿白大褂。黎苗同胞,除了中老年人仍穿民族服裝外,多數青年男女改着漢族服裝。

3、裝飾

解放前,富裕之家,男人多戴金戒子、手錶;女人戴金耳環、項鍊、金鐲、簪子,或銀製裝飾物;小孩則戴天宮鎖,項圈等。50~70年代,男女都不興戴飾物。80年代,大興穿戴飾物之風,除穿金戴銀外,女青年還塗口紅、抹胭脂、畫眉等,力求儀表莊重、瀟灑、美觀。

4、居住

農民房屋多坐北朝南,式樣爲一廳兩房,面積7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居中爲堂屋,側爲臥室,多數農戶還附有廂屋(廚房、雜屋),添置圍牆,形成獨院。居住在臥室,燒飯在廚房,會客多在堂屋。黎苗族同胞經常流動,居址未定,多住茅房。城鎮居民沿街巷而建房,多住樓房,也有住瓦房者。隨着人們生活的改善,居民住宅煥然一新,不象舊時那樣陳舊、矮陋、殘破。農村住宅普遍翻新,堅固、寬敞、明亮,還有建兩層小樓房者。城鎮住宅多是兩層樓房,混凝水泥結構。

標籤:習俗 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