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城市文化

上海的黃浦江名字的由來?

浦江最早稱黃浦塘。《宋會要輯稿》說:“(華亭)縣東北又有北俞塘、黃浦塘、蟠龍塘,通接吳淞江”。可見黃浦江成名時已是松江支流。南宋乾道年間,東江南流水道完全阻斷後,流水向東匯入瓜涇塘,再折而向北流入黃浦塘、盤龍塘等,最後流入松江。據《中國江河—上海篇》所載“松江水系”圖示,黃浦塘只有南北走向的河道,沒有所謂“黃浦江西段”;現在的黃浦江西段是唐宋時期的“瓜涇塘”,再向西是號稱“谷湖三泖”的東江故道。

上海的黃浦江名字的由來?

黃浦江取代松江(元代改稱吳淞江)成爲上海地區的主體水系,是因明初的“江浦合流”開始的。明永樂元年(1403年),由於吳淞江淤淺導致太湖流域洪水氾濫,損失巨大。戶部尚書夏原吉受命治水,他採納當地人士的建議,主持開浚黃浦塘與吳淞江之間的範家浜,實現“(吳淞)江(黃)浦合流”,一舉緩解了洪水禍害,受到當地人的愛戴,黃浦塘的名字在官方圖志中改稱“大黃浦”。永樂六年(1408年),有唐姓鄉紳獻出上海縣城北門外的土地建造“申侯祠”,假借“春申理水”的傳說頌揚夏原吉治水的政績。

由此,春申君開鑿黃浦江的傳說在上海流傳開來,大黃浦又被民間呼爲黃歇浦、黃龍浦、春申浦、黃浦港等,不一而足,使黃浦江成爲富有民間傳奇色彩的河流。《寰宇通志》載“黃浦”稱:“傳爲戰國楚春申君黃歇所開,故亦名春申浦,又名黃歇浦。明史稱大黃浦,清以來通稱黃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