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南方不供暖是誰決定的 南方不供暖以哪裏爲界

導語:從一些發放暖氣補貼的文件裏看到:冬季取暖費調整的適用範圍爲秦嶺—淮河以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區,這就是我國的一條供暖區界線,也就是中國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學過地理的小夥伴們肯定對於這條線也很熟悉了,我國很多地域劃分就是以這條線爲準的。那麼,南方不供暖是誰決定的?南方不供暖以哪裏爲界?以下是小編的更多介紹。

南方不供暖是誰決定的 南方不供暖以哪裏爲界

南方不供暖

 南方不供暖是誰決定的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師從蘇聯,以秦嶺、淮河爲界,劃定南北供暖線,缺少對待氣候變化或極端天氣的靈活性。中國之所以實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國初期,形成了“一邊倒”的外交格局,曾經歷過各行各業向蘇聯學習的歷史階段。蘇聯則是當時世界集中供熱規模最大的國家,蘇聯熱電廠建設開始於三十年代,在四十年代發展較快,1980年全國共有熱電廠約爲1000座,供熱機組的總容量達6800萬千瓦以上,佔火力發電機組總容量的38%左右。這些電廠向800個城鎮及工業區供熱,供熱管道幹線長約2200公里。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始於20世紀的50年代,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體系。作爲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北京第一熱電廠於1957年開始建設。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熱的第一條蒸汽管道光華線破土動工。1959年沿長安街新建了爲“國慶工程”十大建築及中南海供熱的重點工程——長安線。

南方不供暖是誰決定的 南方不供暖以哪裏爲界 第2張

供暖模式

而現行我國的供暖模式,由於建國初期經濟水平落後,能源緊缺,節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優先考慮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根據前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規定,室外溫度5攝氏度以下定義爲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大於或等於90天被界定爲集中供暖的地區,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

從那時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會福利一樣,供暖成爲計劃經濟時代北方的一項重要的社會福利事業,曾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而縱觀世界各國的冬季取暖模式,無論是集中供暖的俄羅斯(即前蘇聯)還是分戶供暖的歐洲各國,都沒有像中國這樣以地理界限劃分供暖區域。

中國劃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1908年由中國地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提出的,“北嶺淮水”這條線,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一直到陝西安康,長約上千公里寬約數十公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條線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的分界帶。這種分界線兩邊的氣候差異大,主要意義是對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當地民居建築起着參考作用。因此,上世紀50年代,以秦嶺、淮河爲界,劃定北方爲集中供暖區,南方不集中供暖,這即爲南北供暖線。

南方不供暖是誰決定的 南方不供暖以哪裏爲界 第3張

南北供暖線

但該分界線制定到現在已過百餘年,溫度“不超過5攝氏度”也只是六十年前制定集中供暖的時候參考的數據。據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現在“南方”很多地區冬季平均溫度經常性打破這個記錄。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氣襲擊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就已經跌至零下,其中長沙瀏陽的最低氣溫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現-8度等氣溫,並在零度間浮動持續一週左右。這種南北分界線一刀切來決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對接近分界線的周邊地區來說並不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