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爲什麼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十五的月亮爲啥十六圓

導語:中秋節是我國傳統佳節,有着很多優良的傳承,如賞桂花、燃燈、賞月、吃月餅等等。大家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是爲什麼呢?不清楚的話,下面就帶大家瞭解一下爲什麼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十五的月亮爲啥十六圓?接下去小編帶大家見識下吧,歡迎大家閱讀。

爲什麼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爲什麼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十五的月亮爲啥十六圓

月亮

是因爲月球在橢圓軌道上繞地球轉動,從一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平均需要29天12小時44分鐘。在“望”時,月、地、日最接近一條直線,月亮因此也最圓、最亮。但由於月亮轉速有快有慢,因此每次抵達“望”的時間不同,大多在每年的農曆十六日甚至十七日凌晨。

月亮最圓滿明亮的時刻是在“望”時。每逢農曆初一,月亮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月亮被照亮的半球揹着地球,我們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農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於是我們看到了圓圓的月亮,稱爲“滿月”,也叫“望”。

由於月球受幾百種因素干擾,繞地球公轉速度有時快、有時慢,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所經歷的平均週期是29.53天,但最長與最短週期相差13個小時。如果“望”以前月亮的“腳步”慢,則從“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會出現“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甚至是十七圓”。

爲什麼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十五的月亮爲啥十六圓 第2張

  月亮圖

月亮美好的寓意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爲文學中典型意象和永恆的主題。《詩經·陳風·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襯人物美,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漢魏六朝,月更成爲詩文歌賦的直接描寫對象。南朝周祗《月賦》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污。”月被賦予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的審美內涵。而當月與世間山水相結合,便會構成更加清美的景緻。謝莊《月賦》寫道:“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於江瀨。升秋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

秋月的純淨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襯托下得到表現的;月亮朦朧柔和的清輝還有一種化景作用,能賦予山水景物以獨特的神韻,陶淵明《閒情賦》雲:“月媚景於雲端。”一方面說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說高掛雲端的明月可以爲世間景物增添美感。

爲什麼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十五的月亮爲啥十六圓 第3張

月亮圖片

寫月的詩,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的月光存在。北宋詞人張先在《青門引》中寫道:“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描繪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牆的鞦韆影子送過來,令人想象盪鞦韆的麗人那輕盈翩躚的身影,微妙地表現出詞人懷念情人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