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小暑的由來 關於小暑的來歷50字

導語:雖然24節氣是一個完整體,但其實它們出現的時間多有不同,有些節氣出現的時間會相對比較早,那麼,小暑節氣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小暑的由來是怎麼樣的?下面小編來爲您介紹關於小暑的來歷50字。

小暑的由來  關於小暑的來歷50字

小暑的由來 關於小暑的來歷50字
小暑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爲大小,月初爲小,月中爲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爲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爲小暑。

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爲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着熱浪;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於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關於節氣的起源:

小暑的由來 關於小暑的來歷50字 第2張
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廿四節氣原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鬥,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爲上古人們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由於廿四節氣是以北斗星斗柄旋轉指向確定,因此這曆法也稱作“星辰歷”。

據文獻記載,我國中原地區在商時已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時期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中原地區在3000多年前,始用土圭法(圭表)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爲土中。圭表測影確立的“冬至”是24節氣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把冬至作爲二十四節氣之首。“土圭測影”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相當於北迴歸線上立杆無影);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爲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方法,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從定《時憲曆》之後直至今的“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太陽黃經度數)來定的,即在一個爲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爲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爲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即,視太陽從春分點,也就是黃經零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每前進15度爲一個節氣;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爲一回歸年,24個節氣正好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爲一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