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新聞

恐龍或經歷兩次小行星撞地球 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底發現隕石坑

國外科學家近日在《科學進展》上發佈一篇文章,該文章內容是從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底發現一個9公里寬隕石坑開始,然後科學家便開始預測該隕石坑的由來,即由希克蘇魯伯小行星脫落的一塊碎片形成。從相關內容還可以預測恐龍或經歷兩次小行星撞地球。

恐龍或經歷兩次小行星撞地球

恐龍或經歷兩次小行星撞地球 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底發現隕石坑

恐龍

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底發現了一個9公里寬的隕石坑。它形成於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前後——那次撞擊導致大多數恐龍滅絕。科學家猜測,這一隕石坑是由希克蘇魯伯小行星脫落的一塊碎片形成的。相關論文8月17日發表於《科學進展》。

這個隕石坑被命名爲“納迪爾”。它位於幾內亞海岸幾百公里外的大陸架上,埋在300米深的沉積物下,海水深度爲900米。

英國赫瑞—瓦特大學的Uisdean Nicholson說:“它絕對符合隕石坑的特徵。”Nicholson從石油天然氣公司提供的地震反射數據中發現“納迪爾”具有同等大小隕石坑的所有特徵,包括凸起的邊緣和隕石坑外噴射物質的跡象。

研究小組成員、美國亞利桑那大學Veronica Bray進行的建模表明,隕石坑是由一顆直徑約400米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

“納迪爾”大約形成於6600萬年前,與現在墨西哥境內180公里寬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處於同一時期。這使得研究小組推測,它是由一塊從希克蘇魯伯小行星上分離出的碎片形成的,該小行星直徑估計爲13公里。

如果分離正好發生在撞擊前,兩個隕石坑將會非常接近。相反,Nicholson認爲,引力可能使小行星在接近地球的早期軌道上分離,導致兩次撞擊相差了幾天。

恐龍或經歷兩次小行星撞地球 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底發現隕石坑 第2張

地球

“希克蘇魯伯小行星可能分裂成若干碎片。其他撞擊坑可能仍有待發現,也可能已被構造過程破壞。小行星撞擊數千米深的海水時不會形成隕石坑。” Nicholson說。

“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研究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的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Gareth Collins說,“它有許多與撞擊源一致的特徵。”

但Collins並不認爲新發現的隕石坑與希克蘇魯伯有關。“在時間上有很多不確定性。我認爲這兩個事件更有可能是不相關的。”他說。

Nicholson則認爲這是可能的。其團隊提出了一個方案——鑽穿“納迪爾”並取回巖芯,以確認它是否爲撞擊結構,並更加精準地確定撞擊事件的年代。

“單是‘納迪爾’撞擊不會造成大滅絕。”Nicholson說。根據這項研究,該事件將主要影響周圍地區,尤其是在撞擊地點附近產生500米高的海嘯。他表示,“這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性事件。”

關於隕石坑:

恐龍或經歷兩次小行星撞地球 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底發現隕石坑 第3張

宇宙天體

隕石坑(meteorite crater)(較大的隕石坑又稱環形山)是行星、衛星、小行星或其它天體表面通過隕石撞擊而形成的環形的凹坑。直徑超過4公里的隕石坑中心可能會形成中心錐。隕石坑內可能會因降雨等原因充水,形成撞擊湖。

在具有風化過程的天體上或者具有地殼運動的天體上,老的隕石坑會逐漸被磨滅。比如在地球上通過風化、風吹來的塵沙的堆積、岩漿撞擊坑會被掩蓋或者磨滅。在其它天體上有可能有其它效應來磨滅隕石坑。比如木衛四的表面是冰,隨着時間的流逝冰會慢慢流動,使得這顆衛星表面的隕石坑消失。

在地球上約有150個大的依然可以辨認出來的隕石坑,通過對這些隕石坑的研究地質學家還發現了許多已經無法辨認出來的隕石坑。幾乎所有具有固體或局部液體表面的行星和衛星均帶有隕石坑。在有些天體上隕石坑的密度可以被用來確定相應的表面地區的形成年代。

隕石坑的特徵一般有:

撞擊坑底部有一層“大理石化”的岩石。

碎裂屑錐,這是岩石上V形的凹坑,尤其在細粒的岩石上容易產生這樣的碎裂屑錐。不過一些學術論文報道說在火山噴射物中也有碎裂屑錐。

高溫岩石比如溶化過得硬和焊在一起的沙塊、似曜巖以及溶化的岩石飛濺後形成的玻璃。不過有些學者懷疑似曜巖可以作爲撞擊坑的特徵。在一些火山地帶也有似曜巖被發現,此外似曜巖一般比典型的撞擊岩石要幹。撞擊後溶化的岩石類似火山岩,但是它們包含有沒有溶化的岩層的碎片,組成不尋常的、大面積的覆蓋面,它們的化學成分也比從地球深處噴出來的火山岩要複雜。此外它們往往含有在隕石中比較多的微量元素如鎳、鉑、銥、鈷等。

礦物中的微壓力變形。這包括石英和長石中晶體破裂、高壓物質如金剛石的形成、衝擊石英的變形如重矽石和斜矽石。

除火山外地下核爆炸也會造成類似於隕石坑的坑。事實上世界上坑最密集的地區是美國的內華達測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