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新聞

氣候變化信息傳播改善 這12種方法擴大覆蓋面

氣候變化信息傳播改善 這12種方法擴大覆蓋面

氣候變化信息傳播改善 這12種方法擴大覆蓋面

  目前,在我國長期科普宣傳下,中國人沒幾個不知道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的,不過,對於氣候變化相關信息的傳播確實需要有所改善。下面這12種方法就會擴大信息傳播的覆蓋面,尤其是可以讓人們更加清醒重視的看待氣候變化問題。

一直以來,環保主義者喜歡靠直觀的數據和科學的論證說話。關於氣候變化的信息傳播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科學家依靠嚴謹的數值模式進行估計和預測,以保證他們的結論有說服力。

這樣的宣傳策略是有意義的。當人們提議低碳生活時,必須拿出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科學結論來佐證他的觀點。例如我們還可以排放多少碳?升溫2℃地球會變得如何?科學家論證了升溫將讓地球變得荒涼,乃至無法居住。這成爲我們採取行動遏制全球變暖的動力。

但一些環保主義者會止步於數據,認爲只有數據才能改變人心。但事實上,過分依賴數據的做法忽視了人們吸收信息、轉變思維和自我激勵的種種規律。我們應當對宣傳策略多一些關心。

數據之外,我們還有多種方法可以有效擴大信息傳播覆蓋面。當前,人們普遍認識到氣候變化正在發生,但並未採取與之相符的應對行動。藉助這些傳播手段,我們可以激勵人們採取行動,改變在氣候變化這一議題上,人們普遍強於態度而弱於行動的現狀。

消息:訴諸經濟、健康和安全而非同情

人們常常認爲,類似北極熊生存環境受海冰融化威脅的消息是有效的。因爲它能喚起人們的同情心。但實際上關注這類消息的人是有限的,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富有同情心,特別是在孤立主義蔓延的時代。

事實上,受衆最關心的是有關經濟、健康和安全的消息。人們最關注的是自己的錢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許聽起來有些自私,但氣候傳播訴諸這三者無疑更爲有效。

而且,氣候變化的確對這三者產生了巨大影響:氣候變化對經濟的破壞作用明顯,僅在美國,每年就有2400億美元損失來自極端天氣和化石燃料污染;在經濟方面,陽光和風能帶來了巨大的投資回報;而氣候變化引發的乾旱、海平面上升、熱浪,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處於危險之中。

代言人:追求多元化與魅力

氣候變化傳播需要更多元化、更有魅力的代言人。已經有太多白種人在這項工作中站在前線搖旗吶喊,如果希望大多數人蔘與其中,不同膚色、種族、領域的代言人無疑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某些國家和地區傾向於多做事、少宣傳,但這從整體上並不利於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開展。我們需要在各行各業、社會各個領域充分傳播氣候變化的事實與積極應對的理念,一個富有魅力的代言人能夠讓這項工作事半功倍。

迎合多數:讓氣候變化通俗易懂

與專家交談,你可以使用專業而深奧的術語。但如果想把事實傳播給大衆,就必須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在描述全球變暖以及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時,沒有必要大肆渲染高深莫測的技術。氣候變化由全人類共同面對,相關信息傳播工作也必須能讓大衆接受。

媒體:最廣泛地接觸媒體

在與媒體合作方面,氣候傳播工作者常有以自我爲中心的傾向。如許多人只想與《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精英媒體”合作,卻忽視《今日美國》以及類似的地方社區報紙,而後者其實擁有大量的讀者。

這是一個嚴重的疏漏,在電視和廣播領域也是如此。如果氣候傳播真正想面向大衆,就必須先出現在屬於羣衆的媒體上。

以身作則:踐行低碳生活

如果你是氣候傳播領域的意見領袖,自身的表現至關重要。人們總是希望公衆人物言行一致,任何不相符之處,無論多麼微小,都會被傳播的力量放大,進而對氣候傳播造成損害。

倡導者需要身體力行,踐行低碳生活方式,如乘坐公共交通、選擇以植物爲基礎的飲食、使用可再生能源等。而當他們的房子太大、汽車排量太大、飛機旅行過於頻繁時,就會被廣泛批評,因爲旁觀者總是隨時準備找出他們的缺點。

迷因(meme):成爲流行概念

迷因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目前比較公認的定義是“一個想法、行爲或風格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文化傳播過程”。這個詞在1976年由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創造。迷因包含甚廣,包括宗教、謠言、新聞、知識、觀念、習慣、習俗甚至口號、諺語、用語、用字、笑話等。

迷因通常是由複雜的信息提煉出一個簡明概念,它具有吸引力,且便於理解和傳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迷因同樣很多,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各類網絡流行語,如“皮皮蝦我們走”“爲XX打Call”。互聯網迷因以病毒般傳播力著稱,如果氣候傳播能夠藉助迷因的力量,無疑是極有幫助的。

關係網:不容忽視的基礎傳播渠道

大家都知道這一方法,但是人們總會忽視它。藉助以手機爲代表的現代通信工具,關係網傳播極爲迅速。

氣候變化傳播者需要更好地追蹤新聞週期,抓住媒體的宣傳時機,當問題顯現時及時參與進來,爭取在一小時內針對新聞發聲。如果只是坐等,那麼人員更爲齊備、財力更爲雄厚的化石燃料支持者以及他們僱傭的反對派“水軍”,就會在這時乘虛而入。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公司、非營利組織和學術羣體都需要利用身邊的關係網儘快有針對性地發聲。

集體聲勢:團結帶來影響力

在宣傳方面,形成合力、做出聲勢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好事。這一點關係到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諸多聯合體和網絡組織。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更好地利用集體的談判能力。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相關組織聯合起來,用同一語言爲同一事業精誠合作,力量該有多麼巨大。

在面對氣候變化這一更具破壞性的全球問題時,我們也要採取相同的行動。通過協調溝通,公衆能夠更深刻地瞭解氣候變化造成的威脅。比如每月採取一次統一行動擴大聲勢,第一個月以可持續性膳食爲主題,第二個月以廢物回收爲主題……促使全球聚焦於統一行動,影響力之大可想而知。

重複:傳統但有效

要再三重複、不斷重複。大張旗鼓地宣傳簡潔的口號,似乎看起來有點小兒科,但卻非常有效。氣候變化領域有名目繁多的活動和數不清的學術名詞,對大多數人來說會感覺應接不暇。因此,爲了避免這種“看不懂”的焦慮,表達問題一定要清楚簡潔,並不斷地重複。人們需要反覆地聽到宣傳者強調這些行動,纔能有所觸動。

面對面交流:把細節告知媒體

大衆傳媒、社交媒體固然有效,但人們同樣喜愛豐富的細節。對於媒體記者來說,他們傾向於在正式宣傳報道之前獲取更多背景信息支撐自己的故事。面對面交流是獲取這種細節的最好方式。

舉例來說,領導人需要和氣候領域的記者面對面交流,回顧城市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情況,坦承哪些策略奏效,哪些措施沒有起作用。有些領導者可能傾向於直到事情大功告成才向公衆發聲。這會導致許多傳播信息的機會白白喪失。

噱頭: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氣候變化傳播可以從廣告業中吸取一些經驗。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一開始就直奔主題,宣傳我們的想法,而沒有先給公衆設置些懸念,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公衆其實樂於擁有這種體驗,所以就先給他們製造些驚喜吧。我們不必總用沉重具體的事實切入主題,用比較諷刺、辛辣的方式來宣傳我們的氣候主張必不可少,這也是公衆樂於看到的。

模仿:跟緊傳播時尚

最終檢驗氣候變化傳播成功與否的標準是,“我們的家人和朋友對此有何看法”。比如在社交軟件上,公衆的偏好是指引宣傳是否奏效的試金石。我們經常會按照一個固有的模式規劃宣傳工作,但結果往往不能與公衆產生共鳴。通過模仿公衆交流的方式,將氣候變化宣傳的內核放入公衆流行用語體系中,我們的氣候行動會更易懂。

氣候變化傳播方式還有很多。本文總結的這12種方法有助於更好地抓住公衆的注意力。如果每一次氣候行動至少採用6種方法,活動效果將會好很多。當然,最重要的就是現在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