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新聞

泉州發現距今418年明代古鐘 因鐘身銘文長年面向牆壁隱藏至今

很多人古文物,實際上就在我們身邊,某一天突然被發現,便給我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例如,近日泉州通淮關岳廟發現距今418年明代古鐘。據相關人員介紹,這個鍾其實一直被使用,但因鐘身銘文部分長年面向牆壁,所以隱藏至今。

泉州發現距今418年明代古鐘

泉州發現距今418年明代古鐘 因鐘身銘文長年面向牆壁隱藏至今

寺廟

近日,泉州通淮關岳廟在例行檢查中,意外發現一座明代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鑄造的文物大鐘,距今已有418年曆史。據悉,這是泉州通淮關岳廟現存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珍貴文物。

“這座古鐘一直都在使用,每逢初一、十五,廟裏都會鐘鼓齊鳴,但由於鐘身銘文部分長年面向牆壁才‘隱藏’至今。”泉州通淮關岳廟董事會董事長陳慶元介紹,發現古鐘後,他們立即邀請泉州本地文物專家考證,發現該鐘與2018年12月版《泉州通淮關岳廟廟志》中記載的“關壯繆侯廟鍾”年代信息高度吻合,基本可以確認該鐘即爲書中所記載的古鐘。

據介紹,該鐘爲鐵鑄鐘,通高120釐米,鐘口直徑70釐米,胎體厚5釐米,重約350公斤。雖歷時年代久遠,但因一直懸掛於泉州通淮關岳廟正門左側房樑,未經風吹日曬雨淋,整體保存良好。古鐘正面銘文“在城迎春門 關王廟鍾 萬曆三十二年 三月吉日立”清晰可見。

泉州發現距今418年明代古鐘 因鐘身銘文長年面向牆壁隱藏至今 第2張

寺廟

經考證,銘文中的“迎春門”爲泉州古城門之一,位於塗門水關附近。據萬曆《泉州府志·卷之四·規制志上·地池》記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守衛泉州的知府熊汝達在德濟門發生火災後重建了德濟門,並將通淮門改名爲迎春門,南薰門改爲通津門,其他各門保留原名。彼時通淮關岳廟已在現址,稱“關王廟”,該鐘爲通淮關岳廟原有無疑。

據泉州師範學院教授吳幼雄查證,明代李光縉在其名著《景璧集》之卷八《碑記》中記載,其曾爲關王廟大鐘撰寫碑文,講述三國時期“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福建省文物鑑定組成員陳鵬表示,從李光縉碑文記載中“廟故無鍾”,可知這是廟中的第一口鐘,且體量較常見鐵鐘大。古鐘的重現與李光縉《關壯繆侯廟鍾記》實現文物與文獻互相印證,併爲通淮門曾名迎春門的史料記載提供了實物依據。

陳慶元表示,古鐘與泉州通淮關岳廟一同跨越4個多世紀,每逢歲時節慶及重要事件都要鳴鐘爲示,時至今日依然鐘聲洪亮,餘音繞樑。目前,古鐘收藏於通淮文化館三樓展廳,供信衆瞻仰觀賞。

通淮關岳廟簡介:

泉州發現距今418年明代古鐘 因鐘身銘文長年面向牆壁隱藏至今 第3張

寺廟

通淮關岳廟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俗稱塗門關帝廟,主祀關羽,民國三年(1914年)增祀岳飛,故改現名。是祭祀文(孔子)武(關羽)聖的著也是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武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