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資訊2.32W

導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爲端午,端午常見習俗便是吃糉子、划龍舟、掛艾草、佩香囊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以至於端午成了我們的法定節假日,我們還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如果不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怎麼也說不過去,所以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由來一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人們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船尋找打撈他的真身。爲防止魚龍吞噬屈原的身體,人們往江裏投放食物,餵飽魚龍。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人們怕屈原餓,給屈原投食物,爲怕飯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第2張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由來二

也有人說端午節是屬於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爲,五月初五就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糉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就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就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由來三

還是有人認爲是夏至的原因。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糉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糉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爲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爲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是夏至。目前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爲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第3張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端午節的風俗:吃糉子

在端午節時受歡迎的食物就就是糉子,糉子就是以米包着肉、花生、端午節風俗習慣及其他材料,再以竹葉包裹。而糉子的傳統則來由於汩風俗邊的魚夫,將關於清明節的文章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他們教師節短信將屈原吃掉。

糉子就是端午節的節日端午節的風俗習慣,風俗習慣各地的華人,無論就是本地、中國、風俗習慣、香港,還就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曆五月初五前準備各式糉子應節。

但你知道嗎,糉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臘八節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糉子”的記載,就是習慣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糉子可就是稱爲角黍。

明清以後,風俗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端午節,而稱糉子了。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第4張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糉葉,都有着很大的習慣,連“裹”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糉子,多做成角形,作爲祭祖春節的文化內涵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端午節、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糉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糉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西晉端午節風俗習慣《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慄棗,叫做筒糉,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