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臘月二十三是什麼日子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嗎

資訊2.02W

  導語:今天我們主要來看看關於臘月二十三是什麼日子的詳細解答, 那麼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嗎?這其實主要看你是在啥地方了,有些地區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也有在正月初五或者是正月十五過小年的,但總的來說臘月二十三或者臘月二十四過小年了。
  臘月二十三是什麼日子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嗎

臘月二十三是什麼日子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嗎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又稱小歲、小年夜,是相對大年(春節)而言的。因地域的差異,各地過小年的日期不盡相同,大部分地區在臘月二十四日過節。北京、河南等地區臘月二十三日過節。東漢崔富(同“實”)《四民月令》記載:“臘月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清代姚興泉《龍眠雜憶》記安慶桐城縣(今屬安徽)臘月過小年的情景:“二十四晚,設酒醋以延祖先,自密室達門面,內外洞澈,燈燭輝煌,而花炮之聲達於四巷,幾與除夜無異,士人謂之小年。”民間對小年相當重視,因而形成很多習俗。

小年習俗  

祭竈
  祭竈即祭祀竈君。竈君俗稱竈君菩薩、竈王爺、竈公竈母、東廚司命。相傳竈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個家中監察人們平時善惡的神,每年歲末便會回到天宮中向玉皇大帝彙報民情,以便玉皇大帝賞罰。所以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清水、料豆、株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上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全家老小都要參加祭祀、磕頭、行禮。
  有的由長子奉香、送酒,併爲竈神的坐騎撒馬料,從竈臺一直撒到廚房門外小路。還要把關東糖用火溶化,抹在竈王爺的嘴上。相傳這樣可以把竈神的牙齒粘住,不讓它發聲,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說人間壞話了。祭祀後要燒掉竈神像,說是送竈神上天。竈案兩側貼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聯語和“一家之主”的橫批。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各家各戶忙着蒸花饃。“一家蒸花摸,四鄰來幫忙”。這是展示女性靈巧手藝的大好時機,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花饃分爲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哨。特別要製作一個爲供奉竈君的大棗山。

臘月二十三是什麼日子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嗎 第2張
 

祭竈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此時要做好辭舊迎新年的準備,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清理箱、櫃、炕蓆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窗花。山西民間流傳着兩首歌謠,其一是:“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避遏;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湊和準備工作的緊張。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竈,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道出了兒童盼望熱鬧過年的心理。
  梳洗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因此小年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山西呂梁地區婆姨女子都用開水洗腳。未成年的少女,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喻意洗去一年的晦氣,迎接新的一年。
  趕婚
  過了臘月二十三,民間認爲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出嫁不用挑日子,稱爲趕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很多。民謠說“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剪窗花
  在準備過年的事物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剛娶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看新媳婦的手藝如何。

臘月二十三是什麼日子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嗎 第3張
    窗花

小年的傳說
  古書中記載的竈王有名有姓,說他名隗,狀如美女。又說姓張名單,其夫人名卿忌,生有六女,皆名察洽,他是被玉帝打發下凡變爲地精竈君的。在他上天時,一旦告凡間的狀,罪狀輕則減壽百日,重則減壽三百日,所以祭竈君上天誰都不敢怠慢,也不能忘記。民間還有一種傳說,說有一位一貧如洗的張秀才,爲求功名上京趕考,時值數九寒冬,飢寒交迫,昏倒在一家財主的門洞裏。財主家有個心地善良的燒火丫環,見此情景便偷偷送來飲食和衣服,把秀才救了過來。秀才深爲感激,二人互有愛慕之情,遂海誓山盟暗訂終身。不料此事被主人發覺。秀才走後,主人即對丫環百般虐待與凌辱。好心的丫環不甘忍受,就在臘月二十三日這天一頭扎進竈坑裏燒死了。次年這天,張秀才得第回來,尋找救命的丫環,當知道她不幸身亡時,悲痛欲絕,也憤然扎進竈坑身亡。這對戀人的剛烈行爲,感動了玉帝,封他倆爲竈王。所以,我國各地對竈王是男是女,說法不一,有的地方叫竈王爺,有的地方則稱爲司命翁媽,可能與這個傳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