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

資訊3.23W

導讀:端午節大家都不陌生,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歷史長河中,有人會去歌頌它,去了解它,總結它的資料,那麼關於端午節的風俗習慣,你知道多少呢?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哪些呢?下面就由萬年曆小編來爲大家介紹下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吧。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最常見的一個端午習俗,氣氛熱烈,聲勢浩大,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大型活動。

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是北方端午節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唐玄宗等人都非常喜歡此項活動。

鬥草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爲“武鬥”。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鬥”。“文鬥”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中也曾出現過這一情節。

系五彩繩、佩香囊

五色線主要是用“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的線組成的,這五種顏色被稱爲吉祥色,在端午節這一天戴上,可以保平安。後來,系五彩繩這一習俗,也逐漸演變成掛香囊,香囊裏放有五彩繩,再後來香囊裏放五彩繩逐漸演變成驅邪的符紙和驅蚊的香料,逐漸有了祝福、祈福的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

吃糉子

吃糉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糉子是一種由糯米和各種餡料包裹在竹葉(或蘆葦葉、草葉或棕葉)中製成的食物。糉子的形狀多樣,有三角形或方形等。糉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靈的供品。糉子傳入北方後,開始使用黍米(北方常見作物)製作,被稱爲“角黍”。由於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不同,糉子在南北地區發展出了不同的口味。從口味上看,糉子可以分爲鹹糉和甜糉兩大類。吃糉子成爲中國數千年來流傳下來的端午節傳統,已成爲對華人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同時也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每年五月初,中國人浸泡糯米、清洗竹葉幷包制糉子,糉子的顏色和品種繁多。從餡料的角度來看,北方地區通常包含棗子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紅豆沙、鮮肉、火腿、蛤蒡和鹹蛋黃等多種餡料。

吃五黃食物

五黃食物指的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和雄黃酒(由於雄黃酒有毒性,通常使用普通的黃酒代替)。吃五黃食物是漢族的一種民間習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曆五月,江南人稱之爲五黃月,因爲市場上有五種帶有“黃”音的食物。

在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將這五種黃色食物混在一起食用。根據中醫理論,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而中午則是一天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通過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據信可以抑制厄運,提升個人的精力。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 第2張

端午節

避五毒

在古代,人們認爲端午節是一個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流傳下來,因此形成了各種求平安、避免五毒的習俗。五毒指的是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被認爲是古時北方流傳的五大毒物。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漢朝和唐朝時期北方的端午節風俗主要是爲了避惡。古時候南方和北方的風俗習慣不同,北方古人認爲端午節是“毒日、惡日”,因爲北方夏季天氣炎熱,容易流行瘟疫,再加上蛇蟲滋生容易咬傷人,因此北方的習俗逐漸形成了“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賽龍舟

划龍舟是一項集體競賽活動,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它起源於古代對龍圖騰的祭祀儀式,現已成爲一項在中國南部沿海地區廣泛流行的傳統體育運動。龍舟運動傳播到其他國家後,深受全球各地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節有龍舟和鳳舟,鳳舟源於遠古時期的烏舟,有些地方還有龍鳳船。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崇拜龍的一種形式,目的是藉助龍神的力量,祈求福祉和驅邪。

佩戴香囊

佩戴香囊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香囊通常填充具有芳香開竅、驅蟲、避瘟和防病功效的中草藥。端午節期間,人們佩戴着彩色香囊,通常由絲線編織而成,或者用布塊包裹棉花,並添加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艾草、細辛、甘鬆、白芷、甘草和雄黃粉等中藥粉末,再用彩色綢緞進行繡制,下面還懸掛着紅色、綠色、青色、藍色和紫色等各種線穗,佩戴在胸前,散發出香氣。

據說在端午節佩戴香囊可以驅邪避瘟。香囊形狀和風格因地域而異,有的地方的香囊製作得非常精美,成爲一種傳統的工藝品。

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爲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爲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爲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