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惠生活 > 生活

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和發展

生活7.14K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經過不斷地改進後,到了秦漢年間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二十四節氣劃分的依據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主要反映地球的迴歸運動、寒暑季節的變化。二十四節氣有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個節氣。爲了便於記憶,人們還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和發展

爲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將節氣分爲“分”、“至”、“啓”、“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啓”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四立”與“二分二至”加起來共爲“八節”,民間稱爲“四時八節”。作爲傳統的農業社會,古人相當重視立春歲首,在期間會舉行多種民俗活動。上古時代,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正月塑,而是立春日;重大的祭祖、驅邪消災、祈年納福、迎新春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