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城市文化

肇慶爲什麼享有“中國硯都“的美譽?

導語:肇慶市端州區位於西江腹地,國土總面積15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萬人,是肇慶市的主城區、核心區,也是肇慶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和旅遊中心。

肇慶爲什麼享有“中國硯都“的美譽?

肇慶是廣東省省轄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珠江三角洲西端。西接廣西梧州和賀州,南接雲浮、陽江、江門,東連佛山,背靠清遠,是沿海發達地區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樞紐。珠江主幹流西江穿境而過,北迴歸線橫貫其中。背枕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爲粵西咽喉之地,有“中國硯都“之美譽。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爲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爲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爲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爲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爲端王,端州爲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爲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爲肇慶。

肇慶曆來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漢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漢武帝在高要設鹽官,是全國36個鹽官之一。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晉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護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務。南朝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爲郡,並把廣州都督府設在高要,統轄嶺南13州。陳霸先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期間,在這裏招收俚、僚子弟兵,積蓄力量,其後北伐侯景,並於公元557年建立了陳朝。陳時廣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廣總督府從廣西梧州移駐肇慶,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遷往廣州,歷時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慶府署爲行宮,即位稱帝,改稱永曆,在肇慶組織軍民抗清。清代在省與府之間設道,如分巡肇羅道、分巡肇陽羅道、分巡廣肇羅道等,道臺多設在肇慶。1912年以後,先後設肇羅軍政分府、肇陽羅鎮守使署、西北軍綏靖委員行署等於肇慶;1936年,設置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12個縣。

建國後,肇慶一直是高要縣、肇慶市人民政府和肇慶地區行政公署的駐地。1988年3月,肇慶改爲省轄市,轄端州、鼎湖兩區和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雲浮、德慶、鬱南、封開、懷集10縣。1995年,雲浮、羅定、鬱南、新興等四個縣級建制從肇慶市轄區劃出,另外成立雲浮市。到目前爲止,肇慶實轄端州、鼎湖兩區,高要、四會兩市(縣級),廣寧、德慶、封開、懷集四縣。

標籤:肇慶 美譽 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