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歷史上最冷的一年 有史以來最冷的一年

導語:一般如果冬天受到拉尼娜現象影響,氣溫都會比較低,甚至會出現極端寒冷現象。今年也將迎來拉尼娜影響的一年,但具體會不會很冷,目前沒法確定。那麼,歷史上最冷的一年是什麼時候呢?有史以來最冷的一年是哪一年?一起來了解。 

歷史上最冷的一年 有史以來最冷的一年 

歷史上最冷的一年 有史以來最冷的一年

最冷冬天

據查閱,歷史上,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清代康熙年間以前,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明末清初《閱世》、《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到1644年最爲寒冷的,在一千年裏是最冷的,在一萬年裏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萬年裏也能排進6-7位,是相當寒冷的,可以說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來,這是最寒冷的時期。

崇禎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時期之中段,整個氣溫回暖是在明朝滅亡以後的清代康熙中葉左右。 一萬年以前,氣溫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七千多年。這段時期的氣溫一直在我們經歷的二十世紀初期氣溫上下小幅波動,這樣的氣候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

從竺可幀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盪和戰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

古人怎麼過冬?

歷史上最冷的一年 有史以來最冷的一年 第2張

冬天

古代也有取暖設備古代取暖的設施主要有火塘、火牆、壁爐和爐竈等。

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從半坡、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其原始房屋中設於門口附近的竈炕,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

秦宮的“壁爐”和“火牆”

據石興邦先生介紹:秦長樂宮遺址曾發現火牆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於牆內,與竈相通,用來取暖。

漢代的“溫室”和“椒房”

西安西北郊閻家村的漢代建築遺址中,發現了用於取暖的爐竈,位於屋角,以土坯砌成,竈膛呈方形,竈前有灰坑,竈外側有曲尺形平面矮牆(“竈屏”),並有專門的排煙道(“突”)。

漢宮貴族如何解決取暖問題也讓人們很是關注,我在研究中發現,溫室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漢代有宮殿名叫溫室殿,據記載一在長樂宮中,《三輔黃圖》:“溫室殿,按《漢宮闕疏》:'在長樂宮’。”又《漢書·孔光傳》晉灼注:“長樂宮中有溫室殿。”一在未央宮中,《三輔黃圖》引《漢宮閣記》雲,溫室殿“在未央宮”。漢武帝時建,位於前殿之北。《漢書·霍光傳》:“(昌邑)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即指此殿。溫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內有各種防寒保溫的特殊設備。《西京雜記》記載說:溫室殿以花椒和泥塗壁,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爲主,設火齊(雲母)屏風,有鴻羽帳,地上鋪着西域毛毯。未央宮溫室殿是公卿朝臣議政的重要殿所。《漢書·京房傳》:“房奏考功課吏法,上令公卿朝臣與房會議溫室。”此殿也曾是宮中藏書之所。《隋書·經籍志》載:漢哀帝時,“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

在漢代,還有一種溫室是用於種植蔬菜的。當時有一種韭菜叫溫韭,是主要蔬菜之一。司馬遷稱當時擁有千畦姜韭者,其富與千戶侯相當。《鹽鐵論》稱漢代富人食“冬葵溫韭”,指爲不時之物。所謂溫韭,即以溫室技術培育的韭菜。漢代長安專爲宮廷中設有蔬菜溫室,“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葵乃秋季所食,冬季能吃到鮮葵,想來也是溫室栽培技術所產。

唐代貴族的“瑞炭”和“鳳炭”

上述取暖方式習慣也一直沿襲到了隋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