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避雷針的發明者是誰

導語:避雷針的出現,大大提高了人們在雷雨天的安全係數,此外,還減少了電器在雷雨天中會遇到的損害。那麼,第一個避雷針是誰發明的呢?你知道避雷針的發明者是誰嗎?下面小編來帶大家了這位避雷針的發明人。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避雷針的發明者是誰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避雷針的發明者是誰

避雷針發明者

富蘭克林。

現代避雷針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富蘭克林認爲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爲了證明這一點,他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着被雷擊的危險,將一個繫着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雲中,在金屬線末端拴了一串銀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出一串電火花。手上還有麻木感。幸虧這次傳下來的閃電比較弱,富蘭克林沒有受傷。

注意:這個試驗是很危險的,千萬不要擅自嘗試。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爲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做雷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

在成功地進行了捕捉雷電的風箏實驗之後,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麼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把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築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築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後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稱爲避雷針。經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針的發明是早期電學研究中的第一個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技術成果。

如何選購避雷針?

避雷針是誰發明的 避雷針的發明者是誰 第2張

避雷針的發明

1、合理選用避雷針保護範圍的計算方法

常用避雷針(這裏僅指單針)保護範圍的計算方法主要有折線法和滾球法。“折線法”的主要特點是設計直觀,計算簡便,可節省投資,但不適用於高度大於20m的建築物;“滾球法”的主要特點是可以計算避雷針或避雷帶與網格組合時的保護範圍,但計算相對複雜,按此方法計算出的投資成本較大。

在這二種計算方法中,“折線法”是比較成熟的方法,在電力系統又稱“規程法”,即單支避雷針的保護範圍是一個以避雷針爲軸的折線圓錐體。單支避雷針的保護範圍在DL/T620-997《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絕緣配合》標準中有所規定;“滾球法”是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推薦的接閃器保護範圍計算方法之一。我國建築防雷規範GB50057-1994Z中也把“滾球法”強制作爲計算避雷針保護範圍的方法。滾球法是以hR爲半徑的一個球體沿需要防止擊雷的部位滾動,當球體只觸及接閃器(包括被用作接閃器的金屬物)或只觸及接閃器和地面(包括與大地接觸並能承受雷擊的金屬物),而不觸及需要保護的部位時,則該部分就得到接閃器的保護。近幾年來,國標中規定的“滾球法”也開始得到行業的認同,但在實際運用中“滾球法”也碰到一些問題,特別是在計算天面避雷針保護範圍的時候。總的來說這二種算法各有特點,一般高層建築更多的使用“滾球法”。

2、用了提前放電避雷針就能萬無一失嗎?

事實上沒有避雷設備是萬無一失的,在保護範圍內並不是沒有雷擊,只是雷擊能量較小。從經濟觀點出發,要達到萬無一失也將十分浪費,因此《建築物防雷設計規範》及其它設計規範和標準均已“減少”雷擊爲要求。所以按照國家和國際標準進行設計的防雷裝置,其防雷安全度也並不是100%。除了直擊雷,高層建築還可能受到側擊雷和感應雷的影響。

提前放電避雷針的優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它可以“提前放電”,比普通避雷針具有更好的引雷性能。二是將它的提前放電時間換算成提前放電距離後,相當於增加了避雷針的高度,從而可以增大保護半徑。但是對於側擊雷和感應雷依舊是沒有辦法防護的。

3、保證避雷針的泄流能力很重要

各種防雷規範均要求避雷針擁有獨立的下引接地,如此能可保證閃電電流迅速泄入大地。採購時絕對不可聽信一些不正規廠家的建議,把避雷針接入建築本身的接地系統來節約成本。

4、選擇正規防雷廠商非常重要

避雷針其實是引雷針,所以防雷工程需要經過嚴謹的科學計算,稍有不慎可能反而“引雷入室”。所以選擇避雷針供應商時需要查看其是否具有防雷工程專業設計資質和防雷工程專業施工資質。國內避雷針市場魚龍混雜,一些代理國外品牌的經銷商大肆宣傳自己的產品符合國外先進標準,其中真假難辨,建議採購時按照國標和IEC的標準來考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