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列車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列車效應

導語:關於天氣的效應有很多,例如颱風中有“藤原效應”,這個每年臺風大家應該都聽說。這裏小編要說的是一個大家比較陌生的天氣效應,叫“列車效應”。這種效應一般會帶來極強的降水。那麼,所謂列車效應是什麼意思呢?到底什麼是列車效應?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相關知識。

列車效應是什麼意思

列車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列車效應

天氣列車效應

列車效應是指長時間的降水並不是因爲一塊穩定不動的降雨雲團造成,而是對流系統反覆生成發展,使很多降水雲團先後經過同一個地方,造成同一地區出現長時間降水的情況。就像列車的不同車廂先後經過同一塊鐵軌一樣,這種情況叫做列車效應。 

列車效應發威會怎麼樣?

試想,當一個人站在鐵軌旁邊,一列列火車經過時,會有什麼感受?火車有很多節車廂,當其經過時,肯定是很多節車廂一節一節地經過,而此時,站在鐵軌邊的人會接連不斷地感受到一節節車廂經過時帶來的巨大聲音和衝力。一列火車尚且如此,連續不斷的火車經過則更是“變本加厲”了。

現在,將列車效應與降水相聯繫,就如同排列成串的對流雲降水,每一朵對流雲(被稱爲對流單體)都會產生短時強降水。而當多個對流雲團依次經過某一地區的上空時,其所產生的降水量累計起來,就會導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這就是降水列車效應的通俗解釋。

值得一提的是,列車效應在引發短時強降水和暴雨方面也有所不同。

其實,列車效應是短時強降水與暴雨之間重要的聯繫橋樑。從暴雨和短時強降水之間的區別看,短時強降水強調的是強度,暴雨則強調累計值,即累計降水量,而二者之間又是緊密相連的,這其中就有列車效應的貢獻,可以說,短時強降水不一定形成暴雨,但在列車效應下的短時強降水過程往往導致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河南罕見大暴雨原因之一有“列車效應”:

列車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列車效應 第2張

河南罕見暴雨原因

一是大氣環流形勢穩定。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大陸高壓分別穩定維持在日本海和我國西北地區,導致兩者之間的低值天氣系統在黃淮地區停滯少動,造成河南中西部長時間出現降水天氣。

二是水汽條件充沛。7月中旬河南處於副高邊緣,對流不穩定能量充足,18日西太平洋有颱風“煙花”生成並向我國靠近。受颱風外圍和副高南側的偏東氣流引導,大量水汽向我國內陸地區輸送,爲河南強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來源,降水效率高。

三是地形降水效應顯著。受深厚的偏東風急流及低渦切變天氣系統影響,加之河南省太行山區、伏牛山區特殊地形對偏東氣流起到擡升輻合效應,強降水區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區穩定少動,地形迎風坡前降水增幅明顯。

四是對流“列車效應”明顯。在穩定天氣形勢下,中小尺度對流反覆在伏牛山前地區發展並向鄭州方向移動,形成“列車效應”,導致降水強度大、維持時間長,引起局地極端強降水。

其他天氣效應:

列車效應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列車效應 第3張

天氣效應

溫暖潮溼的空氣從海洋登上陸地,卻被迎面而來的高大山脈擋住去路。它隨着山的高度不斷攀爬,途中遇冷凝結,降下雨雪。當終於越過山巔俯身向下時,它卻發現自己變成了被擰乾的毛巾,不能再給山的這一側帶來豐富的降水。

科學家將這樣的現象形象地稱爲“雨影效應”。當盛行風多從海洋吹向陸地,且沿海地區高大山脈的走向和盛行風風向角度較大,甚至呈垂直狀態時,山地迎風坡一側降水豐富,而距離很近的山地背風坡一側卻降水稀少。這種降水的顯著差異,讓背風坡看上去就像是降雨區的“影子”,也被稱爲“雨影區”。

滿足雨影效應條件的地方不少。那些叫得上名字的著名山脈,如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脈、北美洲落基山脈、歐洲阿爾卑斯山脈,以及我國的天山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都有此類現象。

雨影效應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氣候生態景觀。如果你熱愛旅行自駕從美國蒙大拿州翻越落基山脈,在西側,你會看到綠色的山麓,巨大的黃鬆和落葉松,還有翱翔的白頭鷹、魚鷹;到了東側,你看到的景象變成了草原、鼠尾草、鹿和叉角羚。兩個看似全然不同的世界在落基山脈山頂相連。

在澳大利亞,東部新南威爾士州以北山脈和高原直接被稱爲“大分水嶺”。它的走向與海岸線大致平行,從東部海洋吹來的溼潤氣流在東側降下豐富地形雨,在西側則氣流下沉、降雨稀少,乾旱的墨累-達令盆地正處在這一區域。爲此,澳大利亞政府在雪山河及其支流修建水庫,通過自流或抽水,經隧洞或明渠,將南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調入墨累-達令盆地,建成了聞名世界的雪河調水工程。東水西調大大促進了該盆地農牧業發展。

當然,除了乾旱,不少雨影區還是世界上優質的葡萄產區,比如智利和阿根廷安第斯山脈東部、我國天山山脈南麓等雨影區。這裏的葡萄生長期長,生長期間晝夜溫差較大,葡萄園通風性良好,還能使葡萄園避免遭受到溼冷空氣的影響。這些條件使葡萄在成熟時獲得了恰到好處的糖分,因此風味十足,成了高品質的釀酒葡萄原料。有些酒評家甚至把雨影區稱爲“釀酒師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