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處暑是出伏嗎 出伏和處暑有什麼區別

導語:因爲處暑有炎熱結束的意思,所以人們經常會把它和出伏聯繫在一起,甚至不少人認爲處暑就是出伏。但實際上處暑是出伏嗎?顯然,出伏和處暑是兩個概念,雖然都有炎熱結束的含義,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區別。那麼,出伏和處暑有什麼區別呢?一起來了解。

處暑是出伏嗎

處暑是出伏嗎 出伏和處暑有什麼區別

處暑與出伏

不是。處暑即爲“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初秋炎熱將結束。出伏即伏天的結束,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時段。“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入伏”後,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

處暑的天氣特點:

1、氣溫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2、秋高氣爽

開始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乾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乾燥,往往帶來颳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溼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後,特別是下雨過後,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後豔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處暑是出伏嗎 出伏和處暑有什麼區別 第2張

處暑氣候

3、秋老虎

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雖說大步南撤,但絕不肯輕易讓出主導權、輕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區,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對於剛剛走出三伏(2006年三伏在7月20日到8月20日),並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如果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說的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在秋老虎天氣結束後,纔會迎來秋高氣爽的小陽春,不過要到10月以後了。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的暴雨總趨勢是減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較多的月份之一,該月熱帶氣旋平均生成5.3個,僅次於8月份;而本月在我國沿海登陸的熱帶氣旋有1.8個,與8月份相等。熱帶風暴或颱風帶來的暴雨,對華南和東南沿海影響較大,降水強度一般呈現從沿海向內陸迅速減小的特點。疾風暴雨帶來洪水地質災害仍需關注。

處暑氣候對農事影響:

處暑是出伏嗎 出伏和處暑有什麼區別 第3張

處暑農事

第一,處暑節氣氣溫逐漸變涼

處暑節的到來,太陽已經偏移,達到黃經150°處,離地球表面距離越來越遠,因此,氣溫也就越來越涼。農作物對氣溫的下降十分敏感,植株體內就開始產生乙烯、脫落酸等等催促作物成熟的激素,使作物開始趨於轉向成熟。隨着氣溫的降低,有些作物不耐低溫,便開始逐漸停止生長髮育,使作物快速成熟。因此,氣溫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自然環境因素,氣溫的回升和下降,直接關係到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和成熟,以及質量的好壞和產量的高低。處暑節期間日均氣溫在25~32℃之間,溫度非常適宜夏種作物的成熟和秋種作物的生長。所以,處暑節期間是農村秋收秋種雙忙時候。

第二,處暑節氣雨水逐漸稀少

處暑節以後,特別是黃河以北地區,將會出現秋季乾旱少雨的時期,南方雨水也開始減少。秋旱的出現,對晚熟作物品種的產量影響比較大,對秋播作物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生長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當出現乾旱少雨的時候,有灌溉能力的地方,應該補水保墒,促進夏種作物的快速成熟,幼苗的生長髮育。在處暑節後,雨水逐漸稀少,必須做好抗旱保豐收,保幼苗。

1、管理如水利設施,避免寶貴的水資源浪費。

2、合理使用水資源,把水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去,奪得糧食豐收。

3、使用科學方法保水保墒,使用雜草、秸稈、農膜等覆蓋物,保水保墒,促使夏種作物快速成熟,促使秋播作物正常發芽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