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萬萬沒想到,中國在英國竟還有一塊“飛地”?距今已有140多年曆史!

中國在英國的“飛地”,面積雖然不到20平方公里,但卻有百多年的歷史。正是這個自清末以來就屬於我國的海外“飛地”,見證了中國海防的興衰。

在這裏,埋葬了五名北洋水手,他們客死異鄉,已經有140年了。

那麼,爲什麼這個“飛地”要埋葬中國船員呢?他們中間有哪些不爲人知的故事?這個故事要從變化萬千的晚清說起。

那時的中國,還在吹噓自己是一個“天朝上國”,但實際上是一片混亂,內憂外患不斷。統治者對西方的崛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對西方的先進技術嗤之以鼻,認爲那都是花架子,沒有實用價值。

萬萬沒想到,中國在英國竟還有一塊“飛地”?距今已有140多年曆史!

與此同時,英國剛剛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迫切需要外部市場來消化其過剩的產品。他們試圖與中國做生意,但一再遭到拒絕。於是想出了一個損招,那即是向中國傾銷鴉片。

林則徐雖然銷燬了鴉片,但也引起了英國國內的極度不滿。結果,鴉片戰爭爆發,清朝大敗,被迫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

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要拯救積貧積弱的清朝,必須做出一些改變,於是發起了“學中、學西”、“洋務運動”等自救運動。

其中之一是購買國外先進戰艦,建設現代化海軍,希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

1881年,清政府派遣丁汝昌率領的代表團前往英國紐卡斯爾,去簽收訂購的“揚威”號等巡洋艦船。

當然,並不只有這一個目的,也旨在學習西方先進的海軍管理經驗和其他方面的思想技術。

這兩艘巡洋艦在中國海軍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參加了日本“幕府末年”和“甲午戰爭”期間的一些戰鬥。

雖然沒能一舉打敗敵人,但卻在多次戰鬥中保存完好,這也顯示了我國海軍的進步。

然而,漂洋過海到英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那個時代,路上的旅程也是艱難而危險的,海上航行充滿了風險。風暴和疾病可能成爲壓垮清朝官兵的最後一根稻草。

萬萬沒想到,中國在英國竟還有一塊“飛地”?距今已有140多年曆史! 第2張

這兩百名士兵,帶着清末帝國的希望,在糧食短缺和旅途坎坷的情況下,勇敢地漂洋過海,迎接可能復興希望的戰艦。

然而,最終,兩名士兵還是無法逃脫這場災難。他們來到紐卡斯爾,在異國他鄉病死。袁培甫、顧世忠兩位因病不幸去世。

此外,由於回國路途遙遠,且當時缺乏先進的遺體保存技術,清政府決定在紐卡斯爾聖約翰公墓購買土地埋葬這兩位士兵。

1886年,紐卡斯爾港再次迎來一批中國官兵檢閱“致遠”號和“靖遠”號軍艦。

其中21歲的連金元、30歲的陳守福以及福州水手陳成奎三人,由於長期海上航行和惡劣的環境,不幸因病去世。他們被葬在袁培甫和顧世忠的旁邊。

但這段歷史被塵封了近一個世紀,直到近年中英重啓合作項目,這塊“飛地”才被重新發現。

通過談判,中國確認了這塊土地的所有權,並與英國共同投資修復了墓地。華僑華人、留學生等團體自發募集資金,修繕這些戰士的墳墓,並舉行紀念活動,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和懷念。

這片小小的土地,雖然遠在海外,卻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心中。它見證了我國那段屈辱的歷史和如今的繁榮富強。

這個“飛地”雖小,承載的民族情感卻不小,擁有實力強大的海軍,如今已經實現,先輩雖沒看見,充滿遺憾,但那段歷史卻會永遠被我們銘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