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入梅是什麼意思 入梅出梅時間2019

導語:入梅是什麼意思?對於我國一些地區的人們來說,入梅就是一個陌生詞彙,不知道其含義是什麼。但是,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們來說,對於“入梅”有深刻的印象,因爲每年他們都會有入梅時期。那麼,入梅是什麼意思呢?入梅出梅時間2019是什麼時候?我們一起來了解。

入梅是什麼意思 入梅出梅時間2019

入梅是什麼意思 入梅出梅時間2019

2019入梅

亦稱“入黴”、“進梅”。指初入梅雨期的日子。

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進入梅雨期。各地氣候時節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不能憑日曆上的入梅、出梅來指導生產和生活,而要聽取氣象臺發表的梅雨預報。

梅雨的名稱是怎麼得來的呢?原來它源於我國的一個氣象名詞。梅雨,在古代常稱爲黃梅雨。早在漢代,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首詠《梅雨》詩: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爲帝京塵。其中的梅實迎時雨,指梅子熟了以後,迎來的便是夏至節氣後三時的時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宋代賀鑄曾被稱譽爲賀梅子,據說就是因爲他在《青玉案》一詞中寫下了這樣的名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宋代陳巖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明代徐應祕在《玉芝堂談薈》中寫道:芒後逢壬立梅,至後逢壬斷梅。歷史上所稱的黃梅雨通常是指梅節令內的降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羣衆習慣上取芒種節氣爲梅節令,此時正值梅熟時節,因此也叫黃梅。

進入梅雨期。各地氣候時節不同,入梅期也各不同。宋陸游《入梅》詩:“微雨輕雲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時開。”元陳元靚《歲時廣記·夏黃梅雨》:“《四時纂要》雲:‘梅熟而雨曰梅雨。’又閩人以立夏後逢庚日爲入梅,芒種後逢壬日爲出梅。”《文匯報》1984.5.21:“因此,不能憑日曆上的入梅、出梅來指導生產和生活,而要聽取氣象臺發表的梅雨預報。”

入梅出梅時間2019預計6月15日前後-7月15日前後。

入梅是什麼意思 入梅出梅時間2019 第2張

梅雨季

 入梅怎麼計算: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爲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爲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爲丙,則將該日定爲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爲未,則將該日定爲出梅。

舉例說明

2006年6月6日芒種,丙寅日,則芒種當日入梅;小暑後7月17日逢未,因而2006年的出梅日期爲7月17日。黃梅天共42天。具體心算法如下。

入梅丙日公式:D=(7-Y)Mod10,這裏的Y=(5(單數年)+[年份後2位/4])Mod10。2006年的Y=0+[6/4]=1、D=7-1=6,所以入梅爲6月6日。出梅未日公式:D=12-Y,這一年的Y=(6×5+[6/4])Mod12=7(詳見出梅詞條)、D=12-7=5,因爲7月5日在小暑之前,所以出梅=5+12=17日。

梅雨的類型

入梅是什麼意思 入梅出梅時間2019 第3張

黃梅天

正常梅雨:

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梅雨期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小暑"前後起,主要降雨帶就北移到黃(河)、淮(河)流域,進而移到山東和華北一帶。長江流域由陰雨綿綿、高溫高溼的天氣開始轉爲晴朗炎熱的盛夏。據統計,這種正常梅雨,大約佔總數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開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會突然到來。在氣象上,通常把"芒種"以前開始的梅雨,統稱爲"早梅雨"。早梅雨會帶來一些反常的現象。例如,由於在梅雨剛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靠近地面的大氣層裏,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是很頻繁的,因此,陰雨開始之後,氣溫還比較低,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農諺說:"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也沒有明顯的潮溼現象。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農民,把這一段溫度比較低的黃梅雨稱爲"冷水黃梅"。以後,隨着陰雨維持時間的延長、暖溼空氣加強,溫度會逐漸上升,溼度不斷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徵也就越來越明顯了。早梅雨的出現機會,大致上是十年一遇。這種早梅雨往往呈現兩種情形。一種是開始早,結束遲,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結束,雨期長達四、五十天,個別年份長達二個月。另一種是開始早,結束也早,到6月下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就進入了盛夏,由於盛夏提前到來,常常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同程度的伏旱。

遲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姍姍來遲的梅雨,在氣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後開始的梅雨稱爲遲梅雨。遲梅雨的出現機會比早梅雨多。由於遲梅雨開始時節氣已經比較晚,暖溼空氣一旦北上,其勢力很強,同時,太陽輻射也比較強,空氣受熱後,容易出現激烈的對流,因而遲梅雨常常多雷雨陣雨天氣。人們也把這種黃梅雨稱爲"陣頭黃梅"。遲梅雨的持續時間一般不長,平均只有半個月左右。不過,這種梅雨的降雨量有時卻相當集中。

特長梅雨:

1954年中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次大水,就是由持續時間特別長的梅雨造成的。這一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開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經很多,梅雨又來得很早,6月初就開始了。天氣一直陰雨連綿,並且不時有大雨、暴雨出現,維持的時間特別長,直到八月初才"出梅"。當陰雨結束轉入盛夏天氣時、已經臨近"立秋"了。這一年整個梅雨期長達兩個月,連同五月份的春雨,則達到兩個半月以上。進入"小暑"、"大暑"以後,長江中下游本來應該是晴朗炎熱的"伏天"了,卻一直是陰雲密佈難見太陽,瓢潑的大雨不時傾泄到地面上來,不少地區洪水滾滾、"寒氣"襲人。這一年長江中下游地區5月-7月三個月的雨量,一般都達到800-1000毫米,接近該地區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區,雨量多達1500-2000毫米,相當於同一地區一年半的雨量,導致洪水氾濫成災。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局部洪澇經常發生。有的可能是由於颱風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別的天氣系統接連帶來的幾次暴雨造成的,但它們的持續時間不長,洪水退去比較快,影響範圍也比較小。象1954年這樣,陰雨時間達到二個多月之久,造成長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現象,是極爲罕見的。這種罕見的大水、常常是與異常梅雨聯繫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別長的梅雨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