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新聞

專家稱未來50年雲南將有可能出現沙漠化

雲南曲靖瀟湘水庫2010年12月18日

雲南曲靖瀟湘水庫2013年3月2日

從3月1日起,昆明市開始限量用水,雲南今年的乾旱又成定局。專家警告說,如果雲南乾旱得不到徹底解決,未來50年雲南將有可能出現沙漠化現象

春城昆明竟要限量供水

根據氣象部門統計,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2月17日,雲南省平均降水量爲79.4毫米,較常年同期減少53.4%;降水日數僅有19.3 天,較常年同期減少12.2天,均少於1961年以來同期次降雨,僅多於曾發生百年一遇特大幹旱的2009年-2010年同期。雲南自2009年以來連續四年乾旱已成定局。

昆明通用水務自來水有限公司正式發佈公告:由於昆明市連續4年持續嚴重乾旱,昆明市將從3月1日起至今年汛期城市各水源水庫庫容有效增加期間,在全市實施“減量保時段”供水措施,即除每天16時至20時的4小時外,昆明通用水務將對全市進行減壓和減量供水。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長助理、研究員鄭曉雲表示:“如果雲南乾旱得不到徹底解決,未來50年雲南將有可能出現沙漠化現象。”

“七彩雲南”最近幾年接連乾旱,還可能出現沙漠化現象,原因何在呢?

雲南超過全國平均4倍的水資源到哪去了?

從表面看,雲南是一個水資源大省,境內有大小河流600多條,大小湖泊40多個,著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紅河、珠江等六大水系全部流經雲南,人均水量6994立方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4倍。

然而,雲南水資源豐厚只是理論上的,實際上,由於雲南地貌和地形的特殊性,大量流過雲南的地表水難於被利用。

從地理構成看,雲南是一個山區、半山區面積佔94%,壩子(河谷、盆地)僅佔6%的省份,地勢垂直,落差大,海拔最高點和最低點相差6600多米,山高坡陡,峽谷很深,雨水順着地勢快速向處於峽谷底部江河彙集,江水奔騰而過,人們要利用起來比較困難。若要把這些處於低海拔的河水輸送到高海拔的山區和半山區,難度很大。水流量極大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等都是這種狀況。

還有一點,雲南水資源分佈極不平均。雲南6%的河谷和盆地集中了1/3人口和1/3耕地,但水資源量只佔全省的5%,對於居住在這些地區的人們來說,水資源極缺乏。

此外,雲南地貌的特點也決定了地表蓄水較難。雲南全省面積爲39.4萬平方公里,但岩溶面積就達到11萬平方公里,接近全省面積的1/3。這些喀斯特地貌以及峽谷陡坡狀的地方,山坡上沒有水,水在山溝裏,如果出現旱情,取水不易。

即便有降雨,岩溶地區的雨水大部分或全部滲透至地下,難於爲人所用,也影響了對植被的涵養作用。

冷暖氣流爲何總難以在雲南交匯

降雨的形成需要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溼氣流交匯。雲南處在青藏高原東南側,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屬於低緯度高原,又臨近我國南海和孟加拉灣,由於全球氣候以及本身地理的原因,這幾年來,冷空氣下不來,暖溼氣流又上不去,兩者不能在雲南有效相遇,降水自然難於形成。專家分析說,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也就是南方的暖溼氣流無法登陸雲南。

2010年以來,研究人員發現,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在臺灣島至中南半島(又稱中印半島)之間,形成了一條長3000多公里、寬度跨越4個緯度的巨型高壓壩,這個高壓壩像一堵牆,橫在廣西南部上空,阻擋太平洋暖溼水氣西進。所以,即使北方有冷空氣南下,也無法碰到暖溼氣流,造成雲南、廣西、貴州地區近年雨量下降,尤以雲南爲甚。

二是雲南高原容易形成“焚風效應”。所謂“焚風效應”,是指比較潮溼的空氣在迎風山坡上升,到山頂後本已變得比較乾燥,隨後又沿着背風坡下沉,致使溫度不斷升高,空氣變得更加乾燥和炎熱,難以形成有效降雨。雲南省內幾條大致爲南北走向的大山脈,令雲南大面積地區出現“焚風效應”。

三是近幾年來自青藏高原的冷高壓氣流過於強大,強力向下向東延伸,使孟加拉灣暖溼氣流被壓制。

全球氣候變暖與雲南乾旱的關係

雲南氣候分乾季和雨季,乾季在每年11月-4月,雨季在每年5月-10月,乾季的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15%,雨季佔全年的80%以上。

以往,雲南在乾季(主要是秋末至夏初)都會持續乾旱,但進入雨季後乾旱就會得到緩解。最近幾年,不論是乾季還是雨季,降雨都比以往少。

來看看雲南最近三年1月份的降雨情況, 2011年1月份降雨爲32毫米,2012年1月份爲21毫米,2013年1月份僅爲7毫米。截至2013年2月底,雲南全省有7個縣(市)一直沒有降水。今年的旱情僅次於2009年-2010年的“百年大旱”。

最近幾年的雨季,降雨量同樣大大少於往年。2012年雨季結束的時間,竟比常年提前1個月。雨季降雨的減少,使乾季的乾旱難以緩解,庫塘蓄水得不到有效補充,乾旱累計增長,導致整年乾旱嚴重。

此外,全球氣候變暖又是雲南乾旱的一個觸發因素。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後,雲南地區平均氣溫總體顯變暖趨勢, 到90年代後期,氣溫上升明顯,尤其是2001年-2006年,雲南地區氣溫增幅達到0.64℃,升幅大於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

研究人員對1961年-1976年全球偏冷時段及1987年-2006年全球偏暖時段雲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的分析顯示,偏冷期的雲南年降水量明顯比偏暖期多。那麼,爲何氣溫變暖使得雲南的降雨減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

單一品種的森林不利於水土保持

森林不僅能保水固水,而且能促進降雨。

從歷史數據可以看出,雲南的森林長期顯下降趨勢。宋代以前滇西北森林覆蓋率爲70%,滇南爲90%。清代中期雲南森林覆蓋率仍然有70%左右。到了上世紀70年代,則銳減至24%。

不過,雲南的植樹造林在本世紀有了長足發展。據官方公佈的森林覆蓋率數字顯示,2011年爲52.93%,雖然和2011年穀歌地圖顯示的不到30%的森林覆蓋率有出入,但不管怎麼說,雲南的森林在本世紀以後開始恢復是不爭的事實,但爲何隨着的恢復旱災卻連年不斷呢?

2000年以來,西雙版納州新造橡膠林達300萬畝,橡膠林面積從1988年的116萬畝增加到615萬畝。在與緬甸、老撾接壤的瀾滄江沿岸,中國一側的原始森林幾乎消失殆盡,不管條件優劣都種上了橡膠樹或其他一些經濟林木。單一橡膠樹儘管增加了森林面積,卻不利於水土保持。

在佔據中國橡膠種植半壁江山的西雙版納,許多村寨已出現河水斷流、井水乾涸現象。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人員研究西雙版納徑流發現,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熱帶雨林中尚有明顯持續的地表徑流,而橡膠林中卻頻繁出現斷流現象。研究人員認爲,單一林木種植,容易導致水土流失、病蟲害加劇、森林火災增多等一系列問題。

此外,速生桉樹的大規模種植,也令人擔憂。某集團公司於2002年9月進入雲南,規劃引種約3000萬畝以桉樹爲主的速生豐產林,建設雲南有史以來最大的林產業工程——林漿紙一體化項目。這也被視爲與雲南的乾旱相關。研究人員總結速生桉有幾大缺點:

其一,速生桉是“抽水機”,對土壤的水分需求極大,大面積種植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涵養水土能力差、土地易板結和出現沙化現象。其二,速生桉是“抽肥機”,對土壤的肥料和養分需求極大,凡種植了速生桉的地方,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爲得不到足夠的肥料和養分而受到嚴重破壞。其三,速生桉是 “霸王樹”,對當地原生物種具有極大的抑制性。

但是,雲南省林業廳等部門稱,雲南省桉樹面積僅佔全省人工森林面積的5%,面積只有354萬畝,所謂雲南桉樹面積已超過3000萬畝嚴重失實。

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認爲,桉樹不是“抽水機”,因爲每合成1000克生物量(乾重),松樹需要消耗1000升水,相思、黃檀、香蕉、咖啡需要800升以上,而桉樹只需要510升。可見,桉樹的水分利用效率很高。

如此種種說法,誰是誰非,還需要深入研究來證實。不過,對於有效保持水土來說,複合林的種植要大大優於單一林種的種植,卻是共識。

水利失修加劇了用水困難

對於雲南的乾旱,有人認爲過多修建水壩和水利失修是其中的人爲因素。

早在2010年雲南發生特大旱情之時,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出現嚴重旱情。湄公河(我國境內爲瀾滄江)遭遇半個世紀來最嚴重的水位下降,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等國的一些地方農業、漁業和飲用水供應受到影響。這些國家認爲,中國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水壩導致其旱情加重。國內也有一些學者認爲,這也是導致雲南等西南地區旱情加重的原因之一。

但是,2010年3月26日,湄公河委員會總裁赫雷米·伯德稱:根據目前的水量紀錄,沒有證據表明上游的這些水壩工程導致了河流水量減少。

當然,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壩是否導致該河流域地區的乾旱或生態問題,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更長的時間來證明。

此外,水利失修也是造成雲南用水困難的原因之一。

雲南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既讓整個雲南省的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35%,每年水土流失面積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1/10),又使當地修建水庫防旱變得困難。

一直以來,專家和水利部門認爲,解決雲南農村用水困境的最好辦法是大興五小水利設施,就是小壩塘、小水窖、水溝、水池等。

在上個世紀50年代,雲南就興起了興修五小水利的高潮,但是,經歷幾十年,雲南的水利設施是在吃老本,小水庫幾乎沒有進行過修繕,配套不齊,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的困局令乾旱來襲時,五小水利比小水庫幹得更快,發揮不到應有的作用。

五小水利失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小水利承包到戶,有的農民就利用小壩塘養魚,爲了個體利益,無論是下游用水,還是防汛排空壩塘,承包者都不願意,壩塘只能維持一定的養魚水分,起不到灌溉防洪作用。

水污染使旱災雪上加霜

雲南境內有九大高原湖泊,分別爲滇池、洱海、撫仙湖、程海、瀘沽湖、杞麓湖、異龍湖、星雲湖、陽宗海,分佈在滇中、滇南、滇西和滇西北。但是,從上世紀 80年代以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加速,九個高原湖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許多沿湖地區,守着一大池湖水卻不能喝,使旱災雪上加霜。

歷史上,昆明人一直飲用滇池水,到了2007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質由Ⅴ類水下降爲劣Ⅴ類水,屬重度污染,昆明人不得不告別飲用滇池水的歷史。從民謠對滇池水質變化的描述,可以看出昆明缺水的人爲因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蝦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質變壞,90年代風光不再。(關注2013乾旱,就請關注本站乾旱專題 )

專家稱未來50年雲南將有可能出現沙漠化
掃碼關注公衆號

專家稱未來50年雲南將有可能出現沙漠化 第2張
掃碼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