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新聞

注意!踏春出行有哪些“馬路殺手”

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清明小長假南方遭遇強降雨天氣,兩廣高速、滬寧高速均連發事故,致使人員傷亡。雨季踏春出行,馬路上的哪些“天氣殺手”需要注意?快點隨小編往下了解下踏春出行有哪些馬路殺手需要注意吧。

注意!踏春出行有哪些“馬路殺手”

第一個殺手:強降雨

初春時節的3、4月份,南方的暖溼氣流顯著增強,此時遇到南下的冷空氣,冷暖交匯,江南一帶成爲我國降雨最頻繁出現的區域,而隨着華南區域逐漸進入前汛期,4月,華南一帶雨勢顯著增強。

雨天行車,一個是路面摩擦係數較之乾燥路面,會有所降低,從而使得剎車距離拉長,帶來交通安全隱患:

高速公路發展較早的一些國家的統計數據表明:雨天高速公路的事故發生率較平時增大2-3倍。道路溼滑時,輪胎與路面的直接接觸受到妨礙,摩擦係數減少。在雨天,因輪胎和地面的摩擦力減半,制動距離也會隨之增加2倍。再者,路溼滑時,緊急制動易造成輪胎抱死,這也是制動距離變長的主要原因,因此暴雨天往往會造成高速公路的追尾事故增加。另外還會造成路面積水,形成水膜。

什麼是水膜>>下雨時,在公路上形成一層薄薄的積水,像水膜一樣貼在路面上,這層“膜”大大降低了輪胎與路面的摩擦係數,當車速過快時,就很容易發生“水上漂”現象,這就是“水膜效應”。

局地性的暴雨使路面的排水壓力陡增,一些排水不夠通暢的活特別低窪的地方就可能出現積水。一般情況下,降水強度越大,時間越長,積水就越深,就越容易引發事故。機動車在有積水的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因輪胎與路面間的積水不能排除,水的壓力使車輪上浮,形成車輛在路面上滑行的現象,這樣就大大地增加了車輛側滑的危險,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另一個就是影響司機視野,由於能見度降低,如果安全車距不夠很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第二個殺手:團霧

據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長城介紹,霧天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常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損失極其嚴重。近兩年中,在高速公路上出現的死傷3人以上的交通事故,三分之一左右與大霧,尤其是團霧具有關聯。那麼,到底什麼是團霧,團霧爲何被稱爲“幽靈般的馬路殺手”,駕駛者應當如何應對?

●神出鬼沒“組團”來襲

“公衆常見的霧一般來說都是以成片的形態出現,並且水平尺度較大。”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首席顧問李小泉介紹。與此不同,團霧是在大霧中數百米到上千米的局部範圍內,“潛伏”着的霧氣更濃、能見度更低的霧。由於這一特徵,團霧也被稱爲“霧中霧”。

“它的身材較爲‘嬌小’,一般只有幾十公里,有時只有幾公里。”李小泉稱,但是“玲瓏”的團霧“內心”卻更爲陰暗,它的能見度通常只有幾十米到一百米,最嚴重時能見度幾乎在數米之內,處在團霧之中有時“伸手不見五指”。

“團霧之所以對行車安全威脅較大,主要由於它具有局地性、組團性以及移動性三大特點。”李小泉說。團霧的生成和局地天氣條件有關,它就好像是一片片落在地上的“雲彩”,範圍只有幾公里,其外部視線良好,內部卻是朦朦朧朧的,能見度非常低。因此,當司機意識到有霧的時候,可能已經進入團霧的中心,若來不及剎車就極易引發追尾事件。

從時間上來看,團霧遊蕩作案也有一定規律,它最容易在早上6時到8時之間出沒,同時也偏愛在夜間“加班加點”,前提條件是晝夜溫差大、無風。

據悉,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目前已經開展部分有關團霧的研究,如根據歷史上曾發生過的團霧事故進行有針對性的統計,尋找到危險路段後提前安裝加密監測器,並在該路面設置燈光裝置,減小團霧可能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