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有哪些

資訊1.62W

導讀:清明節流傳下來的衆多傳統民俗中,祭奠祖先、緬懷先烈一直都是民俗的主旋律,加上清明節既是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因此清明節歷來民俗衆多,那麼,大家清楚清明節的由來和民俗有哪些嗎?下面一起來看看。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由來:

據史籍記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當年避難逃亡在外地,隨行的侍從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曾經在晉文公斷糧時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動不已。後來晉文公回國繼位後,論功行賞,卻偏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不爭利祿,帶着老母親隱居綿山。當時有人爲其鳴不平,寫詩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這首詩很快就傳到了晉文公耳中。

晉文公羞愧不已,親自帶衆大臣前往綿山請介子推回朝廷做官。介子推不想出山,便藏了起來。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有哪些 第2張

清明節的習俗:

1、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爲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爲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爲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2、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3、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爲架,拴上彩帶,後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4、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爲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5、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爲習俗。唐朝之bai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6、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 清明節由來和風俗有哪些 第3張

 清明節是什麼時候

跟其他中國傳統節日用月亮曆法的農曆不同,其實清明節是一個太陽曆法的公曆日期,固定在公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有些同學問清明節是農曆幾月幾日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清明節的農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陽運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曆日期。比方說今年清明節是2015年4月5日,跟農曆沒有關係,大家可以看看在線電子萬年曆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