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城市文化

安徽什麼戲曲最出名?

最出名的當然是黃梅戲。當然也還有其他戲種。

安徽什麼戲曲最出名?

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安慶的名片,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評劇、越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一個劇種。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那還是近代的事。在這段時間內,他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衆多姐妹藝術的精華,使自己逐漸完善起來而成爲一個名劇。

代表劇目:《天仙配》、《女駙馬》、《玉堂春》《牛郎織女》、《小辭店》、《王小六打豆腐》等。

黃梅戲主要人物:嚴鳳英 馬蘭 吳瓊 韓再芬 王少舫 黃新德 張輝 楊俊 吳亞玲 袁玫 何雲

泗州戲

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着一定的血緣關係。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羣衆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代表劇目 :《回孃家》、《拾棉花》、《打幹棒》、《賣甜瓜》、《小二姐做夢》

泗州戲代表人物:李寶琴 霍桂霞 陳若梅 李書君

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清末以來,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曲調清新樸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羣衆喜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音樂由原來的只以鑼鼓伴奏改爲絲絃伴奏,並增加了部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廬混雜的表現手法,着重發揮了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整理了《烏金記》、《雙絲帶》、《雙鎖櫃》、《張太和休妻》等一批傳統劇目,創作了《李華英》、《程紅梅》等現代戲和民間故事劇《陷巢州》。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

代表劇目爲《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

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當前活躍在舞臺上的則有民間藝術家周小五、朱德順、谷大妹、武道芳、孫曉雲、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雲等。

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清初,徽劇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佈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三慶”、“春臺”、“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新安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標籤:戲曲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