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中國最早的船閘 中國歷史最古老的船閘

導語:衆所周知,中國是建造船閘最早的國家。小編有些朋友想學習更多關於船閘的知識,那麼,小編就跟朋友們來介紹一下,中國最早的船閘是什麼?中國歷史最古老的船閘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爲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中國最早的船閘

中國最早的船閘 中國歷史最古老的船閘

船閘

最早的船閘是靈渠,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鑿靈渠,設置陡門,又稱斗門(今名閘門),用以調整斗門前後的水位差,使船舶能在有水位落差的航道上通行,這種陡門構成單門船閘,簡稱單閘,又稱半船閘。2010年12月21日,考古專家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地段發掘了京杭大運河上的一座船閘遺址土橋閘,這是大運河船閘的首次完整發掘。土橋閘始建於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拆修。本次發掘的土橋閘由閘口、迎水、燕翅、分水、燕尾、裹頭、東西閘墩及南北側底部保護石牆和木樁組成,規模宏大、建造精細、堅固結實,逆流數百年而無明顯變形,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建築與治水工程技術具備相當高的水平。這對於研究大運河的水工設施、運河沿岸的物質文化習俗、認識大運河在中國古代交流與溝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船閘又稱“廂船閘”,由閘室、閘首、閘門、引航道及相應設備組成,是利用向兩端有閘門控制的航道內灌、泄水,以升降水位,以保證船舶順利通過航道上集中水位落差的廂形水工建築物。船閘是應用最廣的一種通航建築物,多建築在河流和運河上,爲克服較大的潮差,也建築在入海的河口和海港港池口門處。

中國最早的船閘 中國歷史最古老的船閘 第2張

 船閘圖片

靈渠的歷史

靈渠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爲開拓疆土,發兵50萬大舉進攻嶺南。因山路崎嶇,糧草不濟,加之受到百越人的頑強抵抗,秦軍竟然3年不能取勝。於是秦始皇令監御史祿開鑿靈渠以通糧道。由於修建了靈渠,秦王朝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大批北方軍民遷徙嶺南,從此嶺南地區正式歸入中原王朝版圖。

靈渠開通之初,最早被稱爲“秦鑿渠”,後來因爲河水借用了古澪河故道,被稱爲“澪渠”。唐以後改爲“靈渠”。靈渠肇始於軍事戰爭,卻在2000多年的通航中,成爲溝通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以及中國古代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促進了中原與嶺南及沿海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帶給後人無數的恩澤。

中國最早的船閘 中國歷史最古老的船閘 第3張

船閘圖

靈渠的整體工程

靈渠的整體工程可概括爲兩個部分,一是樞紐工程,包括大小天平和南北兩陡;二是渠系工程,包括南渠、北渠,以及附屬建築物。每一個部分都有着明確的分工,蘊含着許多偉大的設計。

大小天平呈108度的“人”字形夾角排列,兩個壩面連爲一體。其頂端就是用巨石疊砌而成的犁鏵形狀的建築物,稱“鏵嘴”。鏵嘴把上游來的海洋江一劈爲二,三分水流入灕江,七分水則奔湘江而去,這就是著名的“三七分派”。這樣的分配,既保證了南渠的通航,又不使湘江因此缺水。這樣的設計,在2000多年的運行中已經證明是很科學的。

爲了抵禦洪水的衝擊,大小天平壩體斷面設計爲梯形,壩頂面上用巨石平鋪,每兩塊巨石間的接縫處有兩個魚尾槽,用一塊鐵錠將其牢牢固定。下游坡面的構建方式是用條石豎直嵌砌,外形如魚鱗狀一般,被稱爲“魚鱗石”。歷經2000多年洪水無情地衝刷和撞擊,兩個壩體安然無恙,依舊發揮着重要作用,體現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靈渠的渠系工程分爲南北二渠。經小天平分流出去的三分水,全長30千米流入灕江的渠道,叫南渠,是運河承擔運輸任務的主要河道;而大天平分出的七分水流進湘江的渠道,叫北渠,流程雖然只有區區4千米,但卻是溝通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必經之路,在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而多被歷代文人所吟誦。明朝狀元魯鐸坐船經此地時,就發出過這樣的感嘆:“一道源泉卻兩支,右爲湘水左爲漓。誰知萬里分流去,到海還應有會時。”

陡門是現代船閘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設施,被稱爲“世界船閘之父”。靈渠的特點是“淺、狹、曲、急”,陡門的作用就是提升或者降低運河的水位,以利航船通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遊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則去箔放舟焉。”“箔”就是陡門用來關閘的竹門。

經過文物普查,靈渠上的陡門遺址共有36個。這個數據正好印證了南宋文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靈渠》中“渠內置陡門三十有六”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