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人物是誰 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是誰的故事

導語:現在我們時常用“三過家門而不入”來形容一些比較忙碌的人,因爲太忙了,所以就算來到了家門口,都沒法回家看看。這句話其實是出自一個典故,那麼這個典故講的是什麼?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人物是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是誰的故事吧。

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人物是 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是誰的故事

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人物是誰 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是誰的故事

大禹治水

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人物是禹。

這是大禹治水中發生的故事。爲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爲美談,至今仍爲人們所傳頌。

《史記·夏本紀》載,“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

在帝位,爲人臣。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羣臣四嶽皆曰鯀可。堯曰:“鯀爲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嶽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原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爲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爲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爲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爲律,身爲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爲綱爲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衆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衆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人物是誰 三過家門而不入說的是誰的故事 第2張

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大禹和塗山氏在新婚後第四天,接舜帝使命,出發治水,一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一傳說,至今,鄉間還流傳着這樣的歌:一過家門聽罵聲,二過家門聽笑聲,三過家門捎口訊,治平洪水轉家中。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話,體現了大禹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難能可貴,世所罕見。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爲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着箬帽,拿着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禹新婚不久,爲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啓,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爲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爲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爲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裏都拿着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爲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啓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爲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