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伏羊節是什麼時候 今年的伏羊節是哪一天

導語:伏羊節是由伏天衍生出來的一個節日,從古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了,因爲三伏天有吃羊肉的食俗,便有了這麼一個節日。節日當天,人們會吃羊肉,以羊肉祭祀等。今天三伏天已至,那麼,伏羊節是什麼時候?具體今年的伏羊節是哪一天?我們一起來了解。

伏羊節是什麼時候 今年的伏羊節是哪一天

伏羊節是什麼時候 今年的伏羊節是哪一天

2019伏羊節時間

伏羊節時間:伏羊節設定日期是每年傳統農曆初伏之日開始,經過中伏,至末伏結束,連續一個月。

“伏羊”,即入伏以後的羊肉。《漢書·楊惲傳》記載:“田家作苦,歲時伏臘,亨羊炰羔,斗酒自勞。”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溼氣驅除,是以食爲療的大創舉。徐州彭祖伏羊節被授予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羊,作爲最早被人類成功馴養的家畜種類之一,人的貢獻在衣食住行乃至祭祀方面都有着突出體現,而最重要的應屬飲食方面。食羊的傳統古來已有,先民們很早就捕獵野羊爲食物,羊被馴養爲家畜之後,更是爲人們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周禮天官》中有記載:“春行羔豚,膳膏香”;《禮記月令》也記有:“仲春之月”,“食麥與羊”;“醫食同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先人們在用羊來滿足口腹之需的同時,也不斷髮掘出了羊肉的藥用功效。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記有“當歸羊肉生薑湯”能治療血虛寒疝等疾病;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羊肉甘熱無毒。食之肥軟益人,治療筋骨急強,虛勞益氣”。羊肉的祛風驅寒功效看似與三伏天的暑熱格格不入,實際上夏日候溼熱,人們食慾減退,體內積熱,在這樣的時候吃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不僅使人胃口大開增強食慾,同時也能促人發汗,以熱制熱,驅散體內溼毒,補虛健體,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伏羊節”食羊,既是對羊肉本身鮮美味道的追求,同時也是對羊肉藥用功效的充分利用。

關於伏羊文化

伏羊節是什麼時候 今年的伏羊節是哪一天 第2張

伏羊節

三伏天品食羊肉在蕭縣有着悠久歷史,俗稱伏羊肉,歷史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伏羊者,乃炎夏入伏天的羊肉也。伏天食用羊肉的習俗,既暗合“天人合一”的質樸養生理念,也含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歷史典籍記載,宋朝之前,宮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爲主。到了元代,羊肉在宮宴上更是居於統領地位,佔了全部菜餚的三分之二還多。從漢字構造看,“示羊”爲“祥”、“羊大”爲“美”、“魚羊”爲“鮮”、“食(介)羊”爲“養”等,無一不隱喻着人們對羊肉菜餚的追求和對美食烹飪的感悟。

蕭縣人連同其周邊一些皖北地區的人們,向有伏天吃伏羊的習俗。每年入伏第一天,人們習慣從菜市場買回羊肉在家中烹飪食用。而蕭縣當地的一些餐館門面上都會掛出“伏羊節”的條幅,喜歡熱鬧的人們會從家中走出,聚會在各個大小飯館吃羊肉,喝羊肉湯。2000年夏季,蕭縣城南許堂五香羊頭館第一次打出蕭縣民間“伏羊文化節”的招牌,得到了其他一些羊肉餐館的積極響應,一時間,所有的羊肉餐館都川流不息、熱鬧異常。當年的羊肉系列菜餚,爲人們的盛夏飲食增添了一道大餐,隆重的盛況,也進一步證實了蕭縣伏羊文化有着深厚的羣衆基礎。到2007年夏,蕭縣政府以官方的名義曾經舉辦一次“伏羊文化藝術節”,盛況空前,爲蕭縣伏羊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後因節減開支的原因終止停辦。而蕭縣民間坊裏以城南許堂五香羊頭館爲首,仍一如既往地維持着伏羊飲食文化的習俗,打出“蕭縣伏羊節”的招牌,至今已連續八年。

據蕭縣民間“伏羊文化節”的創辦人、許堂五香羊頭館經理許敏介紹,山羊經春夏兩季飼養,膘肥肉嫩,首先,宰殺後肉味醇厚,羶味小,湯汁鮮美,宜食用;其二,三伏天人體內有積熱,食用了加有辣椒油、米醋和香菜的羊肉湯後,全身大汗淋漓,可驅走五臟積熱。其三,三伏天裏吃性熱的羊肉,伴以蔥、醬、蒜、花椒等熱性作料,能刺激人體大量排汗,有助於排出體熱,排出體內毒素。據《本草綱目》記載:山羊味甘、性熱、無毒,主治暖中、虛勞寒冷,補腎益氣、鎮靜止驚、止痛,益養產婦,可開胃健力,醫治五勞七傷。

蕭縣民間自發形成的伏羊節裏,羊的吃法也特別多:鮮美香溢的醇湯羊肉,後味純厚的紅燒羊肉,許氏麻辣羊蹄拐、火辣辣的川江羊肉,香脆可口的燒羊排,五味俱豐的燒羊頭、羊雜,許堂五香羊肉湯、吉祥三寶、爆羊肉、烤羊肉,一羊十吃。

      瞭解更多,請看》》》三伏天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