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新聞

少年脫校服爲摔倒老人禦寒 他說: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因爲現在很多老人會故意摔倒碰瓷,所以很多人是想扶卻不敢扶啊。即便是真的摔倒,也無法判斷其真實性。但還是有的人,見到老人摔倒的時候,上前去幫忙。近日,有一位少年脫校服爲摔倒老人禦寒。他說: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少年脫校服爲摔倒老人禦寒

少年脫校服爲摔倒老人禦寒 他說: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脫校服爲摔倒老人禦寒

近日,湖北荊州,初中生楊維福在學校附近發現地上躺着一位老人,擔心天氣涼,便脫下校服墊在老人身下禦寒。十幾分鍾後,救護車趕到,楊維福協助醫護人員將老人擡上擔架後,才安心離開。楊維福稱,尊敬老人、助人爲樂,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

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近些年來一直被人們熱議。有人說不扶老人是社會文明的倒退,是社會誠信的缺失和國人道德滑坡,但是救助老人被訛的事情屢屢發生,並且還有升級之勢,這導致想做好事的人權衡得失後,選擇旁觀。摔倒老人的訛詐行爲不僅是個別老人素質的低下,且這種行爲和碰瓷不無區別,是一種違法犯罪。老人訛詐幾乎沒有任何成本,運氣好了不光有了醫療費,還可能有賠償,運氣不好沒有任何損失,也不會有懲罰。

如果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你扶還是不扶?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給了人們答案。郝健(沈騰)結尾說的一句話,“這人倒了咱不扶,這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來了”。

“扶不扶”的問題不是簡單的道德命題,其背後的實質是我們相關法律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助人爲樂的人得不到保護,蓄意訛詐的人得不到懲罰,這更加助長了訛人者的氣焰。大多數人看到老人摔倒第一反應都會想着去幫扶,絕不會袖手旁觀,但是扶與不扶可能在每個人都會做一番心裏鬥爭,不扶的原因歸結到底還是害怕惹禍上身,不敢扶,扶不起。

少年脫校服爲摔倒老人禦寒 他說: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第2張

老人摔倒

“人跌倒不敢扶”,既是社會的尷尬,也是司法的尷尬。雖不能說“彭宇案”一定存有司法腐敗,但從南京人“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法律調整對社會的導向作用之大。同時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行政、司法的公正與否,主流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與其自身行爲一致性,將直接影響到社會風氣的好壞。社會大環境影響人心小環境——社會大環境積極向上,人心就思善。社會大環境萎靡不振,人性就迷茫、迷亂。

在一個社會裏,當人們爲了個人的一己蠅頭私利而不顧人間天理大德,無視社會公秩良俗,甚至昧着自己良心顛倒黑白的時候,不能不說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悲哀。悲劇的出現,折射出了社會價值體系的傾斜。當給他人幫助所獲得不是快樂,而是麻煩、痛苦甚至是災難時,誰還會主動伸出援手呢?

如何化解“扶不扶”的矛盾與衝突?

少年脫校服爲摔倒老人禦寒 他說: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第3張

老人

當看到老人摔倒,人們理應積極伸手援助。但是,這種善舉卻因可能“被訛”而讓更多人選擇旁觀。如何破解“扶不扶”難題,讓助人者不再糾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深耕細作、尋求解決之道。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社會保障機制。我們不能僅僅試圖用道德戒律來解決道德問題,“扶不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據報道,臺灣省內有一公交站,大家等公交、上公交都不排隊,公交門一開,就蜂擁而上、異常混亂,儘管大衆譴責、媒體呼籲,可是這種混亂場面依舊,輿論一邊倒的批評臺灣民衆文明缺失。直到幾年之後,這種混亂場面才消失,是公衆文明意識提高了麼?有媒體調查發現,這條線路的公交車增多了,3-5分鐘就有一輛車過來,大家不用擠、不用搶就能上車,運氣好還有位子。這個例子對“扶不扶”問題很有借鑑意義。老人的訛詐也許並非由於其道德的低下,可能是出於對醫療費用的擔心,總之是爲了轉嫁“成本”。如果建立健全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機制,把這種公共成本降下來,“老人們”不再爲“錢”擔心,那麼,訛人的事兒也就會慢慢消除,畢竟古語有云:人之初,性本善。

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約束機制。第一點是基於“老人們”的角度來考慮,消除他們訛人的誘因和動力。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不排除“壞人變老”的可能,或者心理疾病的因素。那麼我們需要採取措施,保護助人者的利益。道德的約束不具備強制性,違約的成本可能僅僅是“對不起”“我錯了”“我道歉”,起不到懲治的效果。這就需要依靠法制的力量來提升“訛人”的成本,從而約束他們的不良行爲。因此,建議國家立法機關考慮制定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用法律武器打擊“訛詐”行爲,保護助人之人,捍衛道德精神。

三是引領普及社會主義道德觀。自古以來,我國就是文明禮儀之邦,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修身”排首位,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可見傳統文化對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視。在新時代,我們繼承和發揚了道德教育的傳統,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指明瞭價值追求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家庭、學校、媒體和社會機構等應當積極參與進來,構築一條完整的德育鏈條,傳播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營造全社會崇尚道德、踐行道德的良好氛圍。相信在國家、社會、媒體、學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下,法制昭彰、正義歸位,“扶不扶”將不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