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關於立秋節氣的知識 立秋的特點和節氣文化

資訊6.65K

導讀:立秋時節的到來,一直被人被認爲是天氣將從炎熱慢慢轉變爲涼爽的標誌,但事實上因受“秋老虎”的餘威的影響,酷熱天氣似乎並不會就此結束,那麼,關於立秋節氣的知識大家又瞭解多少呢,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下立秋的特點和節氣文化。

關於立秋節氣的知識 立秋的特點和節氣文化

立秋

關於立秋節氣的知識

1、立秋時節在民間也被人們稱爲七月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公曆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爲立秋。

2、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3、立秋三候: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一候爲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

4、立秋到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纔算真正秋天的時節。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都是會在熱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稱爲秋老虎。

關於立秋節氣的知識 立秋的特點和節氣文化 第2張

立秋

立秋的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爲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髮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穀,以慶祝。

立秋的天氣變化

立秋節氣之後天氣的主要的變化就是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較大,以及會出現秋老虎天氣。民間有“立秋3日涼風至”的說法,但立秋後大部分地區仍以晴、陰相間的天氣爲主,降雨天氣不明顯,氣溫仍可達到31-33℃,日平均氣溫仍屬偏高狀態,天氣依然“悶熱”。但是,由於早晚和午間的溫差變大,一早一晚人們的體感溫度將比前幾日偏低一些。立秋後會出現秋老虎天氣。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然後天氣就會變得愈來越涼爽。

關於立秋節氣的知識 立秋的特點和節氣文化 第3張

立秋

立秋的農事活動

在我國民間有一個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欠收;立秋前颳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對來年的收成造成影響。

立秋節氣的忌諱

1.擇吉日祭祖

在我國的古代民間立秋節氣的時候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象徵着秋收季節的到來。所以民間都會挑選黃道吉日祭拜,感謝上蒼和祖先的庇佑,並舉行嘗新儀式,以慶祝五穀豐登。古人認爲,上蒼庇佑,才能風調雨順;春耕秋收,不能忘記祖先。所以每到重要節日,都要祭祀、感恩。

2.立秋忌在田間走

因爲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季節,也代表着收穫的季節,所以立秋節氣相關的禁忌都和秋收有關係。在雲南地區有立秋當天忌在田間行走的講究,而河南、江蘇、湖北一帶,立秋日忌雷、雨、風天氣,都是認爲對秋後的收成不利的,所以立秋的當天就不要去田裏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