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中秋節的節日起源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故事

資訊1.23W

導語:一直以來我們關於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故事就是嫦娥奔月的傳說,那麼中秋節的節日起源真的是源於神話傳說嗎?其實也不太可能了,根據中秋節的相關史料記載,中秋節最早出現在周代,但是當時中秋和中秋節不是一回事。

  

中秋節的節日起源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故事

中秋節的節日起源

中秋節的節日起源

“中秋”一詞,始見於《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早在周代,人們就認爲此良辰美景正是教練兵士的好時期。但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文獻資料來看,中秋成爲節日,應在隋唐之時。因爲根據我國目前最早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來看,至少在南北朝時還沒有“中秋節”的概念。

但若對中秋節探幽,可從先秦時代秋祀、拜月談起。我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國家。農業的發展與季節有很大關係,而秋季是一個收穫的季節,《說文解字》解釋“秋”爲“禾穀熟也”。在生產力極爲低下,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雖然還沒有系統的神靈觀念產生,但已將自然物和自然力本身直接看作是有意志的對象加以崇拜了。對天體崇拜之一,就是對月的崇拜。“夜明,祭月也”,“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等記載都說明了這一點。“祭日”爲“春祈”,“祭月”爲“秋報”。於是,圍繞“秋報”就出現了一系列儀式和風尚活動。“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可見祭月之說,在先秦的古籍中已得到了確認,中秋節是在秋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上古時只有秋分的活動,而無中秋節。秋分是在八月十五日前後,但由於有閏月的關係,秋分可以出現在八月初至八月末的任何時候。然而,秋分是祭月的,人們總是要把這個節日與月亮聯繫起來,如果秋分出現在下半月,甚至在月末,人們就很難見到月亮。在無月亮之夜祭月,就會失去它原有的意義。故後來人們便把“祭月”的活動漸漸由秋分固定爲八月十五日,把八月十五這一天定爲中秋節。

中秋節的節日起源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故事 第2張

中秋節傳說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故事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爲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爲此頗爲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爲節日來慶祝。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中秋節的節日起源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故事 第3張

中秋節故事

中秋節的錢塘江大潮

錢塘江潮,是天下雄偉的景象啊。從農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爲最盛。

當潮水從浙江人海口涌起的時候,(遠遠看去),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隨着潮水越來越近,就像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激盪,吞沒天空,衝蕩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爲郭,江橫玉繫腰”描寫的就是指這樣的景象。每年(農曆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數百條戰船分列兩岸;然後演習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樣。忽然黃煙四起,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了,(只聽得)傳來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如同山塌了一樣。(待到)煙霧消散,水面又恢復了平靜,看不到一條船的蹤跡,只剩下被火燒燬的“敵船”,隨着波浪流走了。幾百個善於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着頭髮,身上畫着文彩,手裏拿着十幅大彩旗,爭相奮力逆流迎潮而上,(他們的身影)在萬初高的驚濤駭浪中出沒,翻騰着身子變換着各種姿態,但是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沽溼,憑藉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