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城市文化

棗莊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棗莊是一個有着文化底蘊的城市,其歷史給這個城市留下了許多的瑰寶,棗莊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許多,那麼一起來詳細瞭解棗莊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棗莊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1、柳琴戲

柳琴戲,山東省棗莊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莊一帶,1953年正式定名爲柳琴戲。柳琴戲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佈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是以魯南民間小調“拉魂腔”爲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柳琴戲曲調流暢活潑,節奏明快,並有多種花腔,謂之“拉魂腔”。

2、魯班傳說

魯班,公元前490年左右生於小邾國(今山東滕州市境內),是我國工匠界的鼻祖。關於魯班的傳說遍佈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但因魯班祖籍滕州,因而關於魯班的傳說在滕州市最爲集中,流傳得也最多、最系統和最原始。從魯班出生、學藝、發明創造,以至死後爲仙、爲神、爲匠人祖師,據不完全統計,流傳在滕州的大大小小的魯班傳說近千則。其中《魯班橋》、《魯班磨》、《大煎餅》、《魯班造鋸》等30餘篇被各種書籍轉載。這些傳說在滕州至今仍有着鮮活的生命力,成爲激勵滕州人民艱苦創業,自主創新的精神財富。

3、伏裏土陶

伏裏土陶是棗莊市珍稀民間土陶藝術,爲山亭區西集鎮伏裏村所獨有。起源於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5600年曆史。

伏裏土陶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的型制、漢代和南北朝濃郁的風韻、明清吸收其他姊妹藝術長處的印痕等特點。伏裏土陶有祭祀、賞玩、生活用品三大類,計39個品種。伏裏土陶具有古樸大方的藝術造型和花紋飾綴特色。清代中後期至解放前後,伏裏村製陶業開始興盛,文革期間發展中斷。1978年西集鎮(原公社)文化站長甘致有重新進行搶救、發掘、整理、研究、創新,以當地特產的各種泥料、釉料,通過淘洗、制器、燒製而成。其土陶作品先後參加了多個國家級和國際級展覽會,被多個國家和地區專業博物館收藏,被譽爲山東土陶藝術品種當中獨系發展起來的稀有藝術品種,是傳流於地面的稀有土陶文物。

4、洛房泥玩具

洛房泥玩具是流傳魯南地區近200年的民間工藝品,是民間自生自長的一種傳統手工工藝,起初用的是平常土,製作出的產品既粗糙,又不光潔,還容易破裂,後來張有力在大辛莊俗稱白山湖的地方找到了一種土叫“白糖土”,此土細膩、粘合,製作出的產品不但不破裂,而且還光潔。光緒四年,張有力從老家滕州楊莊張坡村遷居薛城前洛房村,他大膽摸索,將泥塑技藝一代代傳承。到張玉明已是第四代了,現在存有祖傳模型種類近百種。藝人張玉明、楊其富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北京黃皮膚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聯合評爲“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洛房泥玩具還代表山東參加了世博會的展出,得到了廣泛的讚譽。

5、張範剪紙

張範,是一個古老的村鎮,地處棗莊市薛城區的東部。張範不僅是禮儀文明之鄉,其剪紙民間工藝在全國更是享有盛名。張範鎮剪紙這門藝術源遠流長,特別是在寧文生和張胡氏德言傳身教下得到了普及。張範剪紙規格大小不一,多以小型爲主。材料主要採用紅夾花紙,內容從民間故事擴寬到社會各個領域。張範剪紙很少繪畫圖案,多是以“腹稿”剪成,所以剪出的作品重複較少,一人一個花樣,一人一個圖案,即是一個人所剪的同樣作品,也是大小不同各具特色。張範剪紙藝術中的佼佼者王慶權的作品瀟灑有神、動感十足、拙而不俗、妙趣橫生、獨出新彩,給人以百看而不厭之感。

6、魯南鼓吹樂

魯南鼓吹樂,以滕州羊莊“平派”崔家班嗩吶爲代表,形成並發展於滕州市的羊莊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吹奏特色和風格,在魯南及魯西南一帶名聲遠播。魯南鼓吹樂秉承山東嗩吶音樂特點的同時,又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其中的“銅杆”嗩吶,在全國獨樹一幟,其平和柔美、含蓄細膩、如歌如泣的演奏風格,被當地藝人自稱爲“平派”,且名家輩出。魯南鼓吹月時至今日傳承有序,彰顯了“平派”民間嗩吶的繁榮與發展。魯南鼓吹樂傳承人崔懷義是衆多“平派”嗩吶傳承人的代表。

7、軟弓京胡藝術

軟弓京胡是民間音樂的一枝奇葩,流傳於棗莊市滕州市、山亭區一帶。自從民間藝人對其進行改創以來,無論表演方式和演奏技法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在盲藝人宋新田的大膽創新後,又借鑑了嗩吶的表現內容和演奏風格。1984年,由民政局、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盲人音樂錄音評比”中,宋新田用軟弓京胡演奏的《百鳥朝鳳》獲器樂演奏一等獎。宋新田軟弓京胡藝術的唯一傳人王懷剛在繼承軟弓京胡傳統技法的同時,對軟弓京胡的曲目進行了記譜整理,對演奏方式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對軟弓京胡獨奏曲《百鳥朝鳳》中飛禽走獸的鳴叫、仿奏等樂段進行了補充調整和完善,更加豐富了該曲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