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山東清明節的風俗 清明節山東各地方罕見習俗活動

導語:不同地區,不同的習俗文化。馬上就是我國重大傳統節日清明節了,如果要細說我國各地清明節傳統習俗活動,那麼,可能要說很久很久都說不完,因爲習俗這種東西,深到每個鄉鎮村莊,即便是在同一個省份,城市的不同也會導致習俗的差異。那麼,山東清明節的風俗大體有哪些呢?帶您一起了解清明節山東各地方罕見習俗活動。

山東清明節的風俗 清明節山東各地方罕見習俗活動

山東清明節的風俗 清明節山東各地方罕見習俗活動

山東清明節的風俗

清明節

鬥雞蛋

如今在山東一些地方的農村,每到清明節,孩童之間還有一個鬥雞蛋的傳統:家長們把雞蛋煮熟之後,染以紅、綠、黃、花等顏色交給孩子。

而拿到這些彩雞蛋的孩子們,則將它們裝在網兜裏,然後出門找小夥伴們鬥雞蛋:孩子們各拿一個雞蛋,相互以蛋尖頂住用力,誰的雞蛋破了,誰就輸了,而勝者會再找下一個朋友繼續這樣的遊戲。

據劉德龍考證,這種“鬥雞蛋”的遊戲,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大約到了宋朝的時候,基本上這個遊戲就很少見到了,不管是文物還是史料中,都幾乎沒有記載了,但是目前在山東很多地方,居然還能保存着這種遊戲方式,實在是民俗學上的一大景觀。”

清明一飯

在清明時節,山東很多地方的農村,還有飯牛、飯馬、飯驢的傳統。“例如在齊河、博山等地,每到清明,農夫們會煮上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以犒勞它一年的苦勞,這就叫"飯牛"。”相關人士表示,此外在山東其他的地方,農夫們也會在清明時節給家裏的牲口們做一頓好飯,以犒勞它們一年的辛勞。

因此在山東地區,有不少這樣的民諺:“打千罵萬,清明一飯”、“打一千罵一萬,熬到清明喝稀飯”。

另外,在長島當地,清明節這天還是“驢生日”,當地人會吃高粱米稠粥,而在飯熟之後,一定要先盛一碗餵給家裏的驢。

子推燕

在寒食節的起源地山西,很多普通百姓會在清明時節制作子推燕面,用麪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晾曬,而春風吹起,這些形似燕子的麪餅就會隨風而動,象徵着春天的到來。

當然,這樣的習俗並非在山西存在,在山東的膠東地區,也有不少村莊有做子推燕的習俗。

據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民俗學會會長劉德龍介紹,這種子推燕的製作方法,與山西一帶基本一樣。“我們曾在膠東做過調查,據說膠東有80%以上的人,是當年從山西移民過來的,因此他們也把這種技藝帶到了膠東一帶。”

不僅如此,如今在膠東一帶,子推燕的製作精巧多樣,每個面燕都畫得五彩斑斕,口中銜一塊小紅條,栩栩如生。而當地人往往會根據居民門口掛的面燕,來評價這家婦女的巧拙。

全國清明節普遍習俗

清明節

踏 青

踏青,古時也叫遠足或遠遊,現在則叫春遊或郊遊,它是“清明”時節的主要習俗。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濟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每到清明節,春光燦爛,風和日麗,人們南登千佛,北遊明湖,郊遊、泉邊,遊人如織。這種春遊的習俗,一直保留到現在。

掃 墓

清明掃墓,在陽曆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攜紙、香和供品上墳祭祖,爲祖墳添土,追念祖先。據說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從秦代就開始了,漢代繼承秦制未變。到了唐代,掃墓才固定在清明舉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詩中寫道:“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就是描寫郊野掃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們都在清明日拜掃祖墓,京都人士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節這天已成爲人們緬懷英烈、掉念去世親人的日子。

插 柳 和 植 樹

清明正是“綠柳才黃半未均”的時節。濟南城鄉,過去都有插柳於門,婦女,兒童頭戴柳枝、柳球的習俗。據說這種風俗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發現爲記年和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如宋人趙元鎮的《寒食》詩中寂寂柴門村落裏,也教插柳記年華之句;農村有“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農諺。後來,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卻盛行不衰,並推而廣之,繼而在清明時節演變成植樹造林。民國4年(1915年),清明節被定爲植樹節。現在,每到清明前後,各地都展開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青青的楊柳,不但給大地帶來無限生機,也寄託着人們無限美好的希望。

蕩 秋 千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爲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蕩,極富樂趣。相傳盪鞦韆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遊戲。戰國時期,劉桓公北征時,纔將這種遊戲帶到漢族中來。漢、唐以來,多用在皇帝的後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裏,後來才漸漸傳到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