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蘇州清明節風俗 蘇州清明節習俗活動及傳統食物

導語:蘇州清明節風俗是什麼?我國江南地區的習俗風俗都是比較有自己特色的,尤其體現出江南獨有的文化氣息,如果清明節你去蘇州,便能看到這裏人們不一樣的掃墳習慣,還有蘇州清明節的時候還有各種廟會,例外食物也非常有特點。下面一起了解蘇州清明節習俗活動及傳統食物。

蘇州清明節風俗 蘇州清明節習俗活動及傳統食物

蘇州清明節風俗 蘇州清明節習俗活動及傳統食物

清明節

蘇州清明節風俗——習俗活動

上花墳

相傳晉文公爲了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他還要去祭祀介子推,也就形成了寒食上墳掃墓的風俗。

蘇州人清明上墳掃墓,更是不敢怠慢,特別是新喪終七而未滿週年的人家,要過新清明。過去,家家還要“過節”祭祀先人。墳主後裔如在外地回不來,古時候就要採取向故鄉方向“遙祭”的方式進行。落葬一年內的新墳,新婚夫婦則一定要到場,稱爲“上花墳”,表示讓新媳婦知道祖先的墓葬所在地和墓葬情況。

出會

迎神賽會,蘇州人俗稱爲“出會”。蘇州過去最有名的就是三節出會,即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初一)的三次出會。其中尤以清明最爲隆盛。

蘇州城內一府三縣約三十多個土穀神像,清明那一天都要被擡着排了儀仗,經閶門山塘街,到虎丘郡厲壇受祀。到出會那天,城鄉居民蜂擁而出,渡僧橋、山塘街一帶,這就是過去蘇州的山塘看會習俗。蘇州人歷來熱情好客,這一天,住在附近的居民,往往特意殺雞宰鴨,燒魚煮肉,要留前來這兒看會的親友吃飯,俗稱爲“留會飯”。

出會時的隊伍中,地位最高的神像要數城隍老爺了,他非但有軒橋、暖橋相隨,還有神馬備用。出會隊伍除了菩薩神靈的官衙儀仗之外,還有衆多的民間雜技、文藝表演,這是出會隊伍中最爲圍觀羣衆所喜聞樂見的部分。

清明節

蘇州清明節風俗——傳統食物

青糰子、焐熟藕

春秋時代,晉文公稱王后,爲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燒山三天三夜,結果介子推和母親被活活燒死,文公十分後悔,爲紀念介子推,故規定每年這時要“禁火寒食”,不準用火,只准吃冷食,喝涼水。但在精緻溫雅的蘇州,這吃冷食的習俗卻也演繹得豐富多彩。

青糰子、焐熟藕是蘇州清明的節令食品,青糰子是用麥苗葉取汁,經石灰點化澄清後調米粉做成的糰子,可放入豆沙等餡心。青糰子色青而味香,是蘇州人清明節必備的食品。此外,焐熟藕酥中帶糯,風味獨特,也是蘇州人清明的節令食品。

清明螺

蘇州民間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把螺螄用清水浸去泥沙洗淨,加蔥姜油炒、煮熟,吸食。如用針挑出食,叫“挑青”。把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滾動聲響能嚇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酒釀餅

當時蘇州有一張士誠(1321年-1367年),因爲誤傷人命,他帶了老母逃命,當時正逢寒食節,又無處可以乞討,幾天沒有進食了。他的老母餓得暈了過去,張士誠見就要被餓死而泣不成聲。一位老伯見張士誠很孝順,母子十分可憐,用家中僅有的幾個酒糟做了餅給了他。張士成馬的娘終於得救了。

幾年後,張士誠在蘇造反稱王,想起當時的救命恩人,爲了不忘記此事,張士誠下令寒食節吃酒糟餅,名叫“救娘餅”。後來張士誠又被朱元璋活捉,在押往應天府的路上自盡。當時沒有人再敢叫那餅爲“救娘餅”,可是蘇州人對張士誠還是很有感情,悄悄把“救娘餅”改叫“酒釀餅”。至今蘇州人春天還有吃“酒釀餅”的習俗。

白印糕

宋朝着名文人范仲淹,小時候十分窮。家無住房,只得在蘇州天平山下的咒鉢庵裏棲身。一天吃三頓粥,每頓十三碗,一會就餓了。後來他把粥盛在盤子裏凍結,凍成一塊一塊的,餓了就拿出來吃一塊,取名爲“白印糕”。後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白雲糕”做了方糕,是由此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