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毛烏素沙漠地理位置 毛烏素沙漠具體在哪裏

導語:我國有很多地區都有沙漠地帶,最有名的就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等。此外,我國還有一些小衆沙漠少有人知,其中一個就是毛烏素沙漠。那麼,這個毛烏素沙漠具體在哪裏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毛烏素沙漠地理位置。

 毛烏素沙漠地理位置 毛烏素沙漠具體在哪裏

毛烏素沙漠地理位置 毛烏素沙漠具體在哪裏

毛烏素沙漠位置

毛烏素沙漠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之間,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

毛烏素沙漠(Mu Us Desert,或Maowusu Shamo)亦稱鄂爾多斯沙地(OrdosDesert)。毛烏素,蒙古語意爲“壞水”,地名起源於陝北靖邊縣海則灘鄉毛烏素村。自定邊孟家沙窩至靖邊高家溝鄉的連續沙帶稱小毛烏素沙帶,是最初理解的毛烏素範圍。

由於陝北長城沿線的風沙帶與內蒙古鄂爾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連續分佈在一起的,因而將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和陝北長城沿線的沙地統稱爲“毛烏素沙地”。

毛烏素沙地海拔多爲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達1400—1500米,個別地區可達1600米左右。東南部河谷低至950米。

沙區年均溫6.0—8.5℃,1月均溫-9.5—12℃,7月均溫22—24℃,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集中於7—9月,佔全年降水60—75%,尤以8月爲多。降水年際變率大,多雨年爲少雨年2—4倍,常發生旱災和澇災,且旱多於澇。

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災,最大日降水量可達100—200毫米。沙地東部年降水量達400—440毫米,屬淡慄鈣土乾草原地帶,流沙和巴拉(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廣泛分佈,西北部降水量爲250—300毫米,屬棕鈣土半荒漠地帶。

毛烏素沙漠成因

毛烏素沙漠地理位置 毛烏素沙漠具體在哪裏 第2張

毛烏素沙漠

研究毛烏素沙漠的成因,早已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學問;因爲知道它是怎麼變成這樣的,才知道怎麼讓它去改善。這裏有地質成因說和歷史成因說等幾種說法,但有大家公認的是毛烏素沙漠的絕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曾經水草豐美。5世紀時毛烏素南部(今靖邊縣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當時草灘廣大,河水澄清。據考證,古時候這片地區水草肥美,風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場。後來由於不合理開墾、氣候變遷和戰亂,地面植被喪失殆盡,就地起沙,形成後來的沙漠(沙地)。毛烏素沙漠是在一兩千年的時間裏逐漸擴展而成的,大約自唐代開始有積沙,至明清時已形成茫茫大漠。

研究者的觀點是當初在鄂旗、鄂托克前旗和烏審旗之間有一小片原始沙漠。據考證,毛烏素沙漠最原始的沙漠只是處於現代沙地西部一小片。

但因爲整個鄂爾多斯高原的淺層地表都是由地質時期形成的沙礫物質組成,草皮一經破壞,就成了沙漠,所以,在歷史上的過度遊牧後,沙漠終於像一塊傳染性的牛皮癬,向四周擴散。

先秦和秦漢時的毛烏素地區,曾經發展過農業,後來則一直是遊牧區,直到唐初。

後來經不合理開墾,植被破壞,流沙不斷擴大。陝西的一位研究者認爲,毛烏素森林草原的破壞,起源於唐初“六胡國”昭武九姓在這裏的濫牧。到兩宋時期,毛烏素的沙漠化向東南拓展,明末到清初其推進速度就更快了。

長城橫穿毛烏素,在明朝中後期,爲長城城牆“扒沙”一直是一項國家大事。扒沙費用浩大讓文武官員們愁得抓耳撓腮。而不扒沙的後果是“虜騎出入,如履平地;掠我財物,淫我婦女”。

到17世紀中期,終於不用扒沙了,因爲明朝已經滅亡了。清朝不再使用長城。

到1949年時沿長城的靖邊、榆林、神木一帶流動沙丘密集成片,但西北部仍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