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重陽節爲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表達

導語:相信只要學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的人都會想到“茱萸”這一種植物,這首詩讓人知道了,每當傳統節日重陽節到來之際,都會有插茱萸這樣一個習俗,詩中的插茱萸表達了對兄長的思念之情,但實際上,重陽節爲什麼要登高插茱萸?重陽節插茱萸的表達是什麼?

重陽節爲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表達

重陽節爲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的表達

重陽節

一、重陽節爲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古人把山茱萸作爲祭祀、避邪之物,傳說中戰國時期的楚王妃曾經佩戴茱萸首飾,於重陽日登高暢遊,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飲茱萸酒、吟茱萸詩,極盡歡娛之樂。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文人們於重陽結伴出外登高賞茱萸,尤其在唐代,白居易、杜甫、寒山等幾十位詩人均有吟唱重陽登高及插茱萸的詩。最爲膾炙人口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種中草藥,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爲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茱萸香味濃,有驅蟲祛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山茱萸又叫山萸肉、山芋肉,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在民間,關於山茱萸的名稱由來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戰國時期趙王有頸椎病,頸痛難忍,一位姓朱的御醫用一種乾果煎湯給趙王服用,很快使趙王解除病痛。而後趙王問朱御醫用了什麼靈丹妙藥,朱御醫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堅持服用,不但可治癒頸椎疼痛,還可安神健腦、清熱明目。趙王聽後大喜,令人大種山萸。爲了表彰朱御醫的功績,就將山萸更名爲山朱萸,後演變爲茱萸。

民間認爲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爲“辟邪翁”。重陽日,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避除邪惡之氣。

重陽節

二、重陽節插茱萸的表達

古人認爲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闢除惡氣而御初寒。

古人把茱萸作爲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

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記述了這一情景:“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見,唐時重陽節登高茱萸插頭習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爲重陽節俗的主要標誌,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爲“茱萸節”。庸人張說《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詩云:“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後,插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隨着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終蓋過廠“辟邪翁”(茱萸)。

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三、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爲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纔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爲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