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南通曆史最高氣溫多少度 南通曆史上最高溫度是幾度

導語:衆所周知,高溫天氣對農業生產、水電供應、交通運輸、戶外作業、食品安全、環境質量治等方面有着不利的影響。那麼,大家清楚南通曆史最高氣溫多少度?南通曆史上最高溫度是幾度?以下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南通曆史最高氣溫多少度

南通曆史最高氣溫多少度 南通曆史上最高溫度是幾度

南通高溫

南通曆史最高氣溫40度,南通屬於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季風氣候,南通位於江蘇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東抵黃海。南通地處長江下游沖積平原,海洋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比較短。

近百年來南通地區的高溫熱浪天氣

民國3年(1914年)夏秋,亢旱,高溫,田禾枯萎。

民國13年(1924年)夏旱,高溫,全年降水量630.7毫米。

民國18年(1929年)夏,高溫,全年降水量668.8毫米。

民國23年(1934年),大旱,夏酷熱,35℃以上高溫日數達42天,40℃以上高溫天氣4天,7月12日極端最高氣溫42.2℃。城區居民半夜排隊取井水。農村不少河牀乾涸見底,田禾失收。1934年,與南通一江之隔的上海,由於大都市的“熱島”效應,更是熱浪滾滾,據上海《申報》及《字林西報》(英文報紙)等紙媒報道,上海有精確的氣溫記錄,是1872年開始的,一百多年時間裏,超過35℃的盛夏天數不勝數,歷史上最熱的一年,要數1934年。當年從6月1日入夏到9月中旬爲止,7月和8月的平均溫度分別爲36.1℃和35.7℃,高於35℃的高溫天多達55天,高於37℃的,也有34天。

南通曆史最高氣溫多少度 南通曆史上最高溫度是幾度 第2張

 高溫天氣

民國31年(1942年)夏秋,乾旱,高溫,農民推車從河底行走,水田裂縫,莊稼失收。

1952年,從6月初至8月初,連續60多天久旱不雨,高溫,河溝乾涸。當年,海安縣受旱面積76萬多畝,秧苗枯死18.3萬畝。

1959年夏秋,久旱不雨,連續高溫,河牀見底。如皋縣農業減產3~5成的25.05萬畝,減產5成以上的19.68萬畝。總計44.73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2.37%。災民32.89萬人。海安縣河南、河東地區4223條支河、溝、塘乾涸,有66萬多畝旱田作物受旱,夏玉米卷葉,棉花垂萎,萬餘畝水田缺水龜裂,水稻枯死。

1966年夏,酷熱,大旱。海安縣7月1日至8月10日,全縣40多天基本無雨,由於高溫炎熱,加之蒸發量大,河東、河南地區旱作物40釐米深土層的土壤含水率一般在10%以下,嚴重的僅有3%~4%。全縣有46萬畝農田受旱,抗旱又無水源,有的地方吃水都發生困難。如皋縣7~9月旱象嚴重,總雨量僅157.7毫米,僅爲常年同期雨量的53%。

1971年,旱,夏酷熱,南通全年降水量688.2毫米。

南通曆史最高氣溫多少度 南通曆史上最高溫度是幾度 第3張

 高溫

1978年,大旱,夏酷熱,南通全年降水量641.3毫米。海安縣7月中旬至8月中旬,連續兩個月未下透雨,形成春旱接夏旱,伏旱連秋旱的特大幹旱。部分地區羣衆生活用水亦發生困難,河東北凌地區由於乾旱造成鹹水危害,面積達20多萬畝,由於嚴重高溫乾旱,加之蟲害影響,全縣玉米、棉花及水稻普遍受旱,其中20萬畝稻田嚴重脫水,30多萬畝玉米嚴重減產,近32萬畝棉田受旱,其中7萬畝嚴重乾旱造成萎蔫早衰,7萬畝晚秋作物嚴重減產。對1978年的酷熱大旱,筆者很有印象,當年我在海安李堡區丁所中學上學,7月中旬期末考試,考試前兩天自由複習,大家在教室裏感到十分悶熱,有的就跑到丁所木頭大橋下唸書,邊唸書邊享受河風帶來的風涼,還有的跑到丁所輪船站複習,因輪船站候船室的窗戶較大,且有兩個大門,一個面朝河邊,一個面朝公路,在輪船站的候船室複習,可享受穿堂風帶來的涼快。

1983年夏,酷熱。

1987年夏秋,酷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