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夏至三庚入伏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庚入伏是怎麼回事

導語:很多人不知道每年的三伏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所以容易錯過“冬病夏治”的時間。其實,我們可以根據“夏至三庚入伏”這標準來推算,這樣我們就能及時瞭解入伏時間了。那麼,你知道夏至三庚入伏是什麼意思嗎?到底夏至三庚入伏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了解。

夏至三庚入伏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庚入伏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庚入伏是怎麼回事

夏至三庚入伏

三庚是中國農曆中劃定三伏天開始的標準“夏至三庚便入伏”。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算起,數到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第一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出現時,爲初伏第一天,第4個庚日爲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第1個庚日爲末伏第一天。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爲20天。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確切地說,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數10天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爲止,這10天就是初伏,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往後數10天到第五個庚日前一天爲止,這10天爲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立秋後的第二個庚日之間的這10天爲末 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爲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爲20天。

伏,是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之意。從夏至開始,小暑和大暑之間的日子,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人們常用“熱在三伏”這句話來形容盛夏的氣候特點。這種說法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

關於三伏天時間的計算

夏至三庚入伏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庚入伏是怎麼回事 第2張

三伏天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爲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曆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初伏);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進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但是還沒過立秋,再過十天(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個庚日,且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中伏的十天(有時是二十天),是最熱的。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之說。

21世紀新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數年31單數年36、Y年、[ ]取整、MOD取餘)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於7時減1小於8時加9(2096年例外減1),比如2006年GR = (31 - [6/4]) MOD 10 =30 MOD 10=0 ,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2019年GR=(36-[19/4]) MOD 10=32 MOD 10=2,初伏7月12。

相關入伏數據:

夏至三庚入伏是什麼意思 夏至三庚入伏是怎麼回事 第3張

入伏

通過對1900~2050年入伏和中伏天數的統計,由此看出:

1、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

2、中伏20天的可能性較大,會出現連續幾年都是中伏20天的情況;

3、中伏10天的可能性較小,中伏10天的情況至少過2年出現一次,不會連續幾年出現;

4、入伏在7月16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

5、入伏在7月20日之後的,中伏都是10天;

6、入伏在7月17日的,中伏多數是20天,極少數是10天;

7、入伏爲7月18日的,中伏半數是20天,半數是10天;

8、入伏在7月19日的,中伏多數是10天,極少數是20天。

9、1997年的出伏日應該在8月26日而不是8月16日,最晚出現在8月28日(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