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2019年幾號入伏 2019年什麼時候數伏

導語:每年進入7月之後,數伏也差不多開始了,而且,夏至已經到來,伏天還會遠嗎?爲什麼說夏至到來之後,伏天也快了呢?因爲伏天的開始是從夏至第三個庚日開始的。那麼,具體2019年幾號入伏?根據庚日推算2019年什麼時候數伏?一起來推算一下。

 2019年幾號入伏 2019年什麼時候數伏

2019年幾號入伏 2019年什麼時候數伏

2019數伏入伏

2019年入伏時間:7月12日

俗語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初伏的第一天,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數九”是從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算起,而對於“數伏”來說,每年的初伏起始日則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算起。

中國使用的農曆曆法中,有一種“干支紀日法”,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字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相配組合成60組,用以編排年、月、日、時的順序,周而復始,重複使用。根據“干支紀日法”的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爲初伏的起始日,第四個庚日爲中伏的起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爲末伏的起始日,並規定初伏和末伏各爲10天。根據這個規則,有的年份中伏是10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

現代日曆中很少標出“干支”曆法,所以一般看不出哪天是“庚日”,需要去查“黃曆”。2010年夏至是6月21日(干支是壬寅),其後的第一個庚日是6月29日(干支是庚戌),那麼,第三個庚日是7月19日(庚午),即爲初伏的首日,第四個庚日是7月29日(庚辰),而立秋是8月7日(庚寅),其後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8日(庚寅),即爲末伏的首日。

如果立秋那天恰好是庚日,則應該從下一個“庚日”起末伏,而不是立秋當天起末伏。以2012年爲例,2012年8月7日立秋,當日的干支是“庚子”,而末伏的第一天是下一個“庚日”8月17日。因爲每一年的立秋,不管是8月7、8還是9日,如果當天恰逢是“庚日”,那麼這個“庚”是從前一天的23:00開始的,也就是說,先到了“庚”而後才立秋的,所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就是十天之後了。

 三伏天人們會吃什麼?

2019年幾號入伏 2019年什麼時候數伏 第2張

伏天食物

伏天吃麪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上雲:“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麼又爲什麼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還吃讓人淌汗的熱湯麪呢?南朝時有書論述是:“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爲辟惡。”因古時人們認爲農曆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辟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

另外二伏時正值夏收剛結束小麥豐收之際,人們素有“嚐鮮兒”的習慣,用新小麥做成湯麪吃上兩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嚐鮮又驅瘟疫邪氣,這就是二伏時吃麪的原因吧!老北京人二伏時不但愛吃過涼水的豬肉炸醬麪、小碗幹炸面、麻醬麪,還喜吃配上花椒油、黃瓜絲、小蘿蔔絲、青豆、青蒜末等菜碼兒的鍋裏挑的熱炸醬麪、麻醬麪。那時還常吃肉片雞蛋黃花木耳勾芡的打滷麪,還有現在鮮爲人知的“葷油醃湯麪”和“羊肉氽面”。所謂葷油即熬製好的豬油,醃湯是將頭年醃鹹菜剩下 的湯加花椒大料經火上熬製而成,此葷油醃湯配些菜碼兒拌食,非常滑潤好吃爽口,那可是舊時伏天的美食呀。“羊肉氽面”則始源於宋代,元人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一書中就有用羊肉蘑菇等澆面,以胡椒、鹽、醋調汁能補中益氣的記述。老北京人多選羊的胸脯、腿腱子肉加水先燉七八成熟,然後切成丁加入已泡發好的幹蝦米、口蘑、黃花、黑木耳與薑片、花椒鹽、醬油、料酒、味精煮熟,用此氽湯澆面再撒上些香菜、胡椒末、醋,食之清香不膩,補氣補血,食後出一身汗,周身皆舒服。

三伏天時節老北京人還要吃烙餅攤雞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後,氣候已比中伏涼了一些,主婦們完全可站在爐前爲家人烙餅了。餅在古時是穀物、麪粉製成的食品統稱。至唐宋代後,餅纔開始成爲以麪粉製成的圓形麪食,出現了多種配料帶餡的餅、千層餅、酥油餅、家常餅及薄餅等。老北京時街市上到處都有餅鋪,以製作千層餅爲主,供應平民百姓買食,持家的主婦們一年四季經常要烙制蔥花油餅、發麪餅、餡合子、脂油渣餅、麻醬糖餅等作爲主食。在三伏天時多愛烙脂油餅、大荷葉餅,再煮鍋綠豆粥,攤上幾個雞蛋,買點醬豬頭肉,拌個蒜茄泥,拌個涼粉或撥魚,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裏不錯的清爽美味。

老北京三伏天的食俗,雖沒大魚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卻是因時宜人的節令食品,很值得傳承下去,推而廣之。

      瞭解更多,請看》》》三伏天專題